七十年代回城大美人(2)

作者:刺棠


细细读过信,苏明德百感交集,面上喜色难寻,说不清各中滋味,盼了太久的恢複职位在绝望之际出现,最是令人难言。

只转头看见妻女,心中到底慰藉,不用让她们再跟着自己受苦。

“我给华良回信。”苏明德干过粗活的手早已皲裂不堪,每日写思想彙报习惯,突然写到旧友姓名还有些不习惯,写下的赵字竟然磕绊一次,不太流畅,他自嘲一笑,“久了没写,还比不过念念小时候了。”

郝秀红在一旁看着,眼眶泛红,双手抚上丈夫肩膀,轻轻一拍:“以后多写写就好了。”

苏念自父母屋中离开,又戴上破旧毛线帽和围巾,準备出门:“爸,妈,我去换几个鸡蛋,今天我们好好庆祝!”

胜利农场在午后竟然晃出些微光亮t,苏念擡头一看,隐有阳光将要划破乌云,天光即将大亮。

这年头,农场里各家各户吃食上都艰难,虽说这里土壤肥沃,又为公家养猪养羊,可一年到头也吃不了两回肉,鸡蛋这样的荤腥也是攒着换东西的,轻易不会动。

成分好的贫农尚且如此,被戴了帽子的苏家人自然更为艰难。其他农场社员还被允许每家养两只鸡,这样生下的鸡蛋能改善伙食,或是攒着去供销社换钱补贴家用。

可是苏家是被下放的,自然不被允许私自养鸡,农场里,又是对坏分子人人喊打,他们家压根没法分到一点儿肉和蛋。

家里日日都是野草杂菜,水煮后洒几颗盐,细粮不用想,甚至粗粮也得来不容易,能有高粱面已经是天大的好吃食。

下放的前两年,受成分影响,一家三口从没吃过饱饭,吃食总是黑乎乎的冷菜,或者三人一天一共三个窝窝头。后来苏念努力进了广播站,又为农场各领导写报告,为农场小学编写教材,再见义勇为救了落水的女娃,勇斗拐卖儿童的人贩子...这才为苏家挣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至少,一家三口不会轻易再被扔烂菜叶、泼冷水,好歹能吃点野菜哄哄肚皮。

苏念顶着风雪前行,一路向西而去,小脸埋在围巾里,宽大的毛毡帽又盖了大半,只露出一双漂亮的杏眼漾起寒意。

家里上次吃荤腥是五个月前,郝秀红四十五岁生辰那天,苏念顶着被父母数落的压力偷摸找人换了鸡蛋。

这年头,不允许私人买卖,抓到就是投机倒把,得去蹲大牢。可买肉需要肉票,买糖需要糖票,农村里只能干活挣工分分粮,城里每个月有定额粮食,却也是人多口粮少,大多数人活得艰难,总是饿着肚子干活,饿着肚子入睡,时间一久,总有人铤而走险。

苏念自然是没胆子做这种事的,她家这个成分已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要是再有任何出格的举动,无异于是自寻死路。

胜利农场里能私下以物换物,苏念这会儿便是要去换鸡蛋。不过碍于苏家的成分,整个农场都没人愿意换鸡蛋给他们,只有胜利农场西边刘家念着苏念救了被拐的小儿子回来的恩情,出于感激,愿意给苏念换鸡蛋和糖改善生活。

前几天日日下雪,地上积雪松软,苏念的靴子开了胶,隐隐寒气入侵,里头打着补丁的薄袜濡湿,她只能加快脚步。

刘老三世代贫农,在这个年代属于好成分,在各类坏成分分子面前也擡得起头,可贫农太贫日子不好过,就连家里的土坯房也漏风漏雨,幸好刘家大儿子争气,高中毕业被分到县城供销社上班,往往能周转些供销社的东西回来,胜利农场的社员都爱找他家换。

农场里想买什麽都不方便,要是想进趟县城也不容易,是以,为着这个便利,刘老三一家很得农场衆人的高看。

刘家的土胚房修整过,这会儿又烤着火,进屋后便是一阵热气涌来。

“刘叔,我来借点盐。”苏念从兜里掏出五分钱塞进刘叔手里,口中说着心照不宣的暗号。

“行。”刘老三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国字脸,高高壮壮,一身力气,很是朴实,念着苏念对自家的恩,硬是多塞了一个鸡蛋给苏念,忙将人往外赶,“拿着拿着,你们一家人好好吃顿饭。”

苏念接过四个鸡蛋道了谢,揣进棉袄衣兜里,又和刘叔以及他小儿子寒暄两句这才离开。

兜里揣着的鸡蛋像是沉甸甸,很有分量,苏念心头则是一阵轻松,想着自家能够平反,一家人能回城,欢喜便爬上了眼角眉梢。

快步赶回家,苏念琢磨着今日能炒一道大葱炒鸡蛋,待纤细手指把上门把手,正要推门进屋时,她却听到家中有一道陌生声音响起,言语间满是高高在上。
上一篇:一念成瘾 下一篇:不渡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