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千金(25)

作者:伊北


“肖老师还没回複。”

“先走系统。”吴冠说。

林林顿时感觉压力更大了。照这意思,肖老师这稿子,社里是势在必得。而她呢,就必须更加如履薄冰了。从吴冠办公室出来,林林用座机,给肖老师打了电话。结果仍是暂时无法接通。

第十二章

没做编辑之前,林林是热爱书店和图书馆的,当了编辑之后,这种热爱却有了点微妙的变化。

爱还是爱的,但里头夹杂了点敬与怕。

走进图书馆,看到这汗牛充栋的图书——要知道,这每一本书背后,都藏着一个编辑呀!古往今来,多少编辑付出心血,才造就了人类知识与文化的积累。林林算过账,就算她一年出版十部书,工作三十年,不过推出三百本,按照吕薇的理论,其中有两百本是普通常销书,五十本是补贴书,三十本是特别有意义但不畅销的书,十本是畅销但空洞的书,那到最后,既畅销又有特别高的价值的书,且必须是文学书,再窄一点说,她希望是小说,是长篇小说,那恐怕只有三五本。

天。

这麽一想,林林又实在悲观。

有多少编辑,是做了一辈子,一本书也没“做出来”的呀!

要找公版书就要往前推。林林一头扎进民国出版物的汪洋大海,还有民国时代的作家,她都挨个捋,首先要看看谁死了五十年以上。其次,林林还想起去看当年的报纸,比如《大公报》《申报》,看不到原版,就去图书馆看微缩胶卷。断断续续弄了一个礼拜,李林林头昏脑胀不得要领。是哇!公版书,那是公共资源,她能想到的,别的编辑也能想到,想要别开生面挖掘出新资源,难度太大。她参考了图书馆的那些公版书版本,又看了些网上的情况,当下的公版书,要麽,擦边流行,切入话题,要麽,就是包装上下工夫。

林林碰了一鼻子灰,回家饭都没做,买了个板面就上楼了。到家才想起来时间差不多了,她及时给“版代”回了个邮件,说了社里打算出一千五百美金预付款买台版小说版权的事。

老邱到家,看到桌子上的板面,问:“怎麽,没找到。”这一个礼拜,林林去图书馆掘金,他也被折磨得不轻。

“难。”

老邱洗了把脸,才折回头对林林说,“你们这些搞出版的,就是不讲理,又要出人家的书,又不想给钱。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

“公版书,本来就不用开稿费。这是国际惯例。”

“你不开,别人也不开,便宜没好货,”老邱嘴巴不停,“其实可以这样,有的给钱,有的不给,说实话,那些民国作家的作品,你选着出,后代也不会问你们要多少钱。巴不得多出多宣传呢。”

“有的联系不上。”

“找你导师呀,还有师兄师姐,各种关系,学的就是现代文学,还能找不着?这不大水沖了龙王庙麽。你到底找了没有。”

老邱的话给林林提了个醒。导师、同门这些关系她还没用上。林林一骨碌跳起来,又跑到笔记本电脑前。老邱着急,“不吃啦!”林林嚷嚷着,“你先吃!”

方案要做得快快地。选题会就要开了。在社里的选题会之前,编辑部会开个小会。方案必须在开小会之前拿出来。林林还是打算做文学。

民国的文学作品,各个大家,几乎都有全集。各种作品集。但那些很多不够“市场化”。说白了就是噱头不够。林林打算把许多大家的作品并置起来,做成一套书。那这些作品就成了一个矩阵,有了矩阵的能量,算是“小丛书”。鲁迅去世够五十年了,他的作品可以入选。这是林林首先定下来的作家。

有鲁迅压阵,整个丛书才立得住。

徐志摩,去世得也早,能选。萧红,入选。郁达夫,入选。这些都是公版。林林认为至少还有选两种非公版的,才能凑够一套。思来想去,她决定纳老舍和沈从文的作品进来。至于版权,她第一时间跟导师和师兄师姐们联系,让他们帮忙寻找授权线索。

选本思路,林林认为,还是从新。就是选取大作家相对不那麽着名的作品为头篇、做书名,让读者有新鲜感。很快,篇目选出来了。鲁迅的选《伤逝》,沈从文的选《丈夫》,萧红的选《小城三月》,郁达夫的选《春风沉醉的晚上》,老舍的选《不是问题的问题》,徐志摩的选《巴黎的鳞爪》。

都準备好,部门开小会的时候,林林把想法正式提了出来。

吴冠微微皱眉,没表态。

志闯不客气,用怀疑的口气问:“这套书的目标读者是?……”
上一篇:一笙一念 下一篇:七零妇産圣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