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不远(20)
作者:杨弯月
另外,施工方的邱远以及他的几位下属,一同拿着绑着红绸布的铁锹“动土”,将一块绑着红布的“奠基石”放在里头,意味着桃墟村揭开新篇章。
“一石奠定千秋业,万众铸成百代功。”,刘长铭在旁边念着为祈愿而写的文稿,洋洋洒洒一大篇,足足念了十数分钟,一早上的仪式总算落幕。
众人在巨大的横幅前,一起合影。
几位领导自然站在最前面,董嘉禾也被拉到了第一排,杨鸣谦个高,站在她的斜后方,赵敏敏和村委的宋雨墨站在前面为众人留影。
合完影,众人三三两两地往村委会去,今日中午的三桌席面,都备在那儿。
平日里少有外人光顾的村镇一下子热闹起来,一盘盘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碎屑在整个小院里飞迸,董嘉禾捂住耳朵退到旁边,她还着实没见过这场面。
乡村宴席上的东西看起来朴实无华,鞭炮放完后,厨子王进宽带着一群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在院子里架了几口大锅,手臂翻腾间,炉子里的火焰随着手中的锅上下翻动,油和水碰撞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伴随着菜香气在空中弥漫。
村镇里的几位领导一桌,董嘉禾和几个合作方的老总一桌,其余的员工一桌,众人围坐在三张大圆桌面前。
赵敏敏对这场景熟悉得很,跟着旁边择菜的阿姨唠起来,远远地坐在另一桌,邓鑫阳忙着和几位领导交谈。
吃饭的吃饭,炒菜的炒菜,敬酒的敬酒,整个院子里夹杂着各地乡音,气氛像是刚刚炸过的鞭炮一样火热。
杨鸣谦坐在董嘉禾左手边,时不时看向她,不发一言,整个院子都是热着的,唯有他俩碰在一起的时候冷着。
董嘉禾不想和他说话,闷着脑袋吃,要不就和几位领导敬酒,一刻也没停下。
气氛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无形无味,偏偏让人有知有觉。一顿饭吃到尾声,杨鸣谦愣是没找到一个开口的机会。
午饭刚刚吃完,天色就逐渐阴沉下来,院子里的树被风刮得“沙沙”作响,眼看着就东倒西歪地摇晃起来,落叶都飘进了菜里。
几位乡镇里的领导眼看着天气有变,寒暄着就要离场,一群人就着喝得通红的脸,在门口迎来送往。
其余的几个供应商都纷纷离场,邓鑫阳带着谦和一行人也准备尽早回去。
他们是设计方,后续要抓紧时间绘制剩余的施工图纸,包括暖通,电气和材料方面也都需要他们继续推进。
荣升的其他人也都跟着车回了北京,他们作为甲方,主要的工作内容还是以协调统筹为主,不需要在工地耗费过多时间。
这边项目刚刚开始,正在修建项目部。
按照以往惯例,荣升会有一到两个项目经理在前期驻扎工地现场,帮忙管理各种问题,并及时反馈情况到公司内部。在这之后,项目逐渐走上正轨,荣升只需要类似“监工”的形式,派上几个监理,时不时地过来看看。
只是这一次,由于桃墟村与北京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往来麻烦,董嘉禾思虑再三还是打算派一个项目经理长期驻扎在工地。
至于她自己,也打算在此呆上两天。毕竟是她头一次做项目负责人,总归要谨慎一些。
杨鸣谦也没跟着谦和的人一起走,他说还需要考察一下地形,为后面的专项设计作准备,邓鑫阳白他一眼,董嘉禾懒得理他。
只有赵敏敏的鼻子,若有似无地嗅到了一丝八卦的气息。
第十章 你可是我的甲方
北方的十一月底,是刺骨的寒冷。
董嘉禾在北京的时候,不管是在车里,办公室还是家里都开着暖气,直到这会儿桃墟村的黑夜逐渐降临,她才有过冬的实感。
从下午起,桃墟村就开始刮起狂风,从开始的小雨滴,变成大雨,逐渐地又夹杂了雪花。董嘉禾只有一件大衣,完全不足以御寒。好在赵敏敏准备充分,将自己带来的毛衣借了一件给她。
晚上七八点,两个人裹着棉服龟缩在村书记办公室的炉子边上,杨鸣谦也在。
刘长铭的宿舍就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楼上,这会儿也不着急回去,在这儿陪着他们。
等到外面的雨小一点,他们才好开着车回镇上的酒店。
年轻的大学生村官郑平安也搬了个小木板凳坐在这儿,小小的办公室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这会儿雨势小了,等会儿不下了,你们再走,安全些。”
刘长铭从红塔山烟盒里抽出一支烟,打火机点燃,夹在手里,时不时吸一口。本来就门窗紧闭,又烧着炉子的室内很快就遍布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