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皇汉武恶补科学[直播]+番外(206)
作者:梨遥
带着两万七千人的船队出海,花这么多钱真的只是让人出海去看看吗?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绝不可能。
这不干点什么都亏大了好吧。
朱棣谦逊地表示,别问,问就是为了守护海上的和平,守护藩属国的安宁去顺便打打海盗什么的。
反正绝没有其他的意思哦。
第153章 太宗上位计【二五】
【关于明成祖为什么会让郑和下西洋,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泛,最被人津津乐道的那一个,凭借其狗血程度一骑绝尘。
那就是“寻找建文帝”之说。
诶,这还真不是咱后人看到什么宫廷大火不知所终而大开的脑洞。
这是写在《明史》之中的。
作为华夏二十四史之一的正史,什么谣言都能在其中找到踪迹,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据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攻陷南京之时,战火纷飞之间,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棣深感怀疑与忌惮,于是下令让郑和以下西洋为名,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
他凭真本事打下来的江山,忌惮那懦弱没主见的大侄子做什么?
别说是他已经死了,便是真的侥幸逃脱于海外,当年他大权在握的时候都能硬生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如今一没钱粮二没军队,靠什么让自己感到一丝忌惮?
还花这么大价钱和力气让人去找?
也不想想他朱允炆配吗?
嘿,别的不说,但这种说法是真的很热闹诶。
吃瓜不嫌事大的其他朝代纷纷听个乐子。
【是是是,郑和在永乐年间六下西洋,要不是正好赶上永乐皇帝驾崩被中止,第七次远航在永乐二十二年也必将出发。
合着朱棣的永乐盛世白开创了是吧,二十二年了,还对自己那个在位时间还没有自己五分之一长的侄子心心念念啊。
哦,对,懂了,宣德五年那最后一次的下西洋之举也一定是朱棣的好圣孙继承了爷爷的夙愿咯?
这是什么老朱家二代人的纠葛啊。
造谣也得讲点逻辑吧,你们不能仗着自己拿着笔杆子就胡乱瞎编啊。】
朱棣:……
朱瞻基:……
朱瞻基差点维持不住自己最后的一点体面。
胡说八道,简直是胡说八道。
虽然朝堂之内对于下西洋的反对声潮已越来越大,而安南也动荡不堪,他本人对于下西洋之事也没什么热情。
原因无他,就那些什么香料珍宝的,太多了。
库房都快堆不下了,给官员发工资和赏赐花出去的还没有进来的多,如今价格是一年不如一年啊。
但……
那比起他甚至见都没见过的什么建文帝,还是域外的香料比较让他感兴趣。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之举的意义绝对是重大的。
是我们这个陆权国家第一次将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海洋向周围辐射,船队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全信了小学语文课本上那篇郑和下西洋的内容,真以为郑和每次带着上万人真是亲切友好地跟当地人和和气气拿贵比黄金的丝绸瓷器就为了换点什么胡椒面回来吧?
这在朱元璋洪武末年的时候就开始在明朝
国库日渐囤积的玩意。
那可太友好了,一定是为了更好地交换礼物,所以郑和团队不得不顺手消灭了斯里兰卡当地的政权,将打算篡夺苏门答腊皇位的苏干剌政权消灭在萌芽状态。
至于什么在今天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地区建立什么旧港宣慰司,说什么呢,那都是为了打海盗嘛。
大明又有什么错呢,只是想“怀远以德”,让大家和和气气都一起进朝贡体系里玩罢了。】
朱棣差点被茶水给呛到。
天幕打算阴阳怪气,搞这些反讽的时候能不能提前先打个招呼,这样真的很不利于当事人的精神健康啊。
废话,他是愿意宣扬一下大明的国威,甚至……
行吧,也乐于向异域之人炫耀一下他大明最新的练兵成果。
但……
他又不是钱多烧的慌,没点好处会让郑和这么频繁地下西洋?
再说了,如果那些国家乖乖听话,可不就是互赠礼物嘛,那怎么就不是“怀远以德”呢?
没错,他建立旧港宣慰司,不就是为了让那些仰慕他大明的小国朝贡使节们可以顺利地进出他大明嘛。
至于你说为什么除了明朝纳入朝贡体系的国家之外的小国在那个区域行商游走会被拦下?
那一定是他们不怀好意!是意图破坏他大明邻邦友好的海盗!
否则你们干嘛要在这使节的必经之路上停留?
毕竟之前他大明的船队出去之前,就正是海盗盛行啊,凡有经过的船只大多都会被劫掠财物,他们大明多上点心也是正常的。
朱棣很快便能够自圆其说。
【而在永乐朝,郑和平均二年下一次西洋,一次去至少一年,回来不到一年就会立马再次下西洋的行为,绝不可能真是如所谓“厚往薄来”,毕竟国内到处都要用钱,还年年出去撒钱,这是个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情吗?
明代学者严从简曾经说过:“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也就是说,明朝朝廷绝对是狠狠大赚了一笔的。而有朝廷在前打样,随着永乐时代的结束,明朝官方对于出海渐渐失去了兴趣之后,敏锐地民间资本却借以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哪怕顶着海禁也要闯荡上一番,毕竟这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嘛。
因此,明朝中后期,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一大批海商起家的商人富可敌国。】
富可敌国?
这话听着就让刘彻十分兴奋。
民间商人的钱不就正是朝廷的钱袋子吗?
原来海上贸易这么挣钱?
也是,听天幕的意思,只要二年,便能去一个来回,一艘船恐怕能载上不少的货物,那不得赚飞了?
这么赚钱的生意,就应该一边朝廷自己运营,一边坑商人的钱嘛。
刘彻只要想想就觉得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呀。
朱棣
茫然。
那不然呢?
真炫耀国威也用不着年年去吧,又不是蒙古。
虽然民间手工业飞速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明朝吧。
它竟然是穷死的。
许多人将明朝最终的贫穷往朝贡和海禁上推锅,认为一定是因为明朝什么天朝上国的自大毛病,厚往薄来的阔绰出手,让那些藩属国挣得盆满钵满,自己却日渐勒紧了裤腰带。
实际上,明朝皇帝也不是傻的,怎么可能真的做慈善。
对于那些随行的货物,是要征收高达百分之五十的超额关税的,至于这些关税随着明朝经济问题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难以解决,这还真跟人家关系没那么大。】
天幕你再说一遍,明朝是怎么死的?
穷,穷死的?
莫说是前朝皇帝了,便是连朱棣也忍不住沉默了。
先前他便已经知道,他大明的最后一任帝王自缢于景山,知道他大明也终有竟时,更从未肖想过千秋万代,但是……
他不是没读过史书,不是没见过王朝的更迭,但是这样的王朝更迭原因,他也是没见过的啊!
看着库房之中堆满的宝物,朱棣不可置信,朱棣大为震撼。
天幕你不是说他明朝中后期会有富可敌国的商人吗?
那他民间看起来也不穷啊,靠税收应当也饿不死才对呀。
怎会如此?
【没办法,谁叫你大明国祚将近二百年,愣是连一个擅长搞经济的皇帝都没有呢。
什么疯狂印钱导致大明宝钞百年之内贬值上千倍就算了,用养猪法养出来的皇亲国戚们一个个尾大不掉,占用大笔国库也罢了,反正是人家自己乐意呗。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绝不可能。
这不干点什么都亏大了好吧。
朱棣谦逊地表示,别问,问就是为了守护海上的和平,守护藩属国的安宁去顺便打打海盗什么的。
反正绝没有其他的意思哦。
第153章 太宗上位计【二五】
【关于明成祖为什么会让郑和下西洋,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泛,最被人津津乐道的那一个,凭借其狗血程度一骑绝尘。
那就是“寻找建文帝”之说。
诶,这还真不是咱后人看到什么宫廷大火不知所终而大开的脑洞。
这是写在《明史》之中的。
作为华夏二十四史之一的正史,什么谣言都能在其中找到踪迹,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据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攻陷南京之时,战火纷飞之间,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棣深感怀疑与忌惮,于是下令让郑和以下西洋为名,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
他凭真本事打下来的江山,忌惮那懦弱没主见的大侄子做什么?
别说是他已经死了,便是真的侥幸逃脱于海外,当年他大权在握的时候都能硬生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如今一没钱粮二没军队,靠什么让自己感到一丝忌惮?
还花这么大价钱和力气让人去找?
也不想想他朱允炆配吗?
嘿,别的不说,但这种说法是真的很热闹诶。
吃瓜不嫌事大的其他朝代纷纷听个乐子。
【是是是,郑和在永乐年间六下西洋,要不是正好赶上永乐皇帝驾崩被中止,第七次远航在永乐二十二年也必将出发。
合着朱棣的永乐盛世白开创了是吧,二十二年了,还对自己那个在位时间还没有自己五分之一长的侄子心心念念啊。
哦,对,懂了,宣德五年那最后一次的下西洋之举也一定是朱棣的好圣孙继承了爷爷的夙愿咯?
这是什么老朱家二代人的纠葛啊。
造谣也得讲点逻辑吧,你们不能仗着自己拿着笔杆子就胡乱瞎编啊。】
朱棣:……
朱瞻基:……
朱瞻基差点维持不住自己最后的一点体面。
胡说八道,简直是胡说八道。
虽然朝堂之内对于下西洋的反对声潮已越来越大,而安南也动荡不堪,他本人对于下西洋之事也没什么热情。
原因无他,就那些什么香料珍宝的,太多了。
库房都快堆不下了,给官员发工资和赏赐花出去的还没有进来的多,如今价格是一年不如一年啊。
但……
那比起他甚至见都没见过的什么建文帝,还是域外的香料比较让他感兴趣。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之举的意义绝对是重大的。
是我们这个陆权国家第一次将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海洋向周围辐射,船队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全信了小学语文课本上那篇郑和下西洋的内容,真以为郑和每次带着上万人真是亲切友好地跟当地人和和气气拿贵比黄金的丝绸瓷器就为了换点什么胡椒面回来吧?
这在朱元璋洪武末年的时候就开始在明朝
国库日渐囤积的玩意。
那可太友好了,一定是为了更好地交换礼物,所以郑和团队不得不顺手消灭了斯里兰卡当地的政权,将打算篡夺苏门答腊皇位的苏干剌政权消灭在萌芽状态。
至于什么在今天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地区建立什么旧港宣慰司,说什么呢,那都是为了打海盗嘛。
大明又有什么错呢,只是想“怀远以德”,让大家和和气气都一起进朝贡体系里玩罢了。】
朱棣差点被茶水给呛到。
天幕打算阴阳怪气,搞这些反讽的时候能不能提前先打个招呼,这样真的很不利于当事人的精神健康啊。
废话,他是愿意宣扬一下大明的国威,甚至……
行吧,也乐于向异域之人炫耀一下他大明最新的练兵成果。
但……
他又不是钱多烧的慌,没点好处会让郑和这么频繁地下西洋?
再说了,如果那些国家乖乖听话,可不就是互赠礼物嘛,那怎么就不是“怀远以德”呢?
没错,他建立旧港宣慰司,不就是为了让那些仰慕他大明的小国朝贡使节们可以顺利地进出他大明嘛。
至于你说为什么除了明朝纳入朝贡体系的国家之外的小国在那个区域行商游走会被拦下?
那一定是他们不怀好意!是意图破坏他大明邻邦友好的海盗!
否则你们干嘛要在这使节的必经之路上停留?
毕竟之前他大明的船队出去之前,就正是海盗盛行啊,凡有经过的船只大多都会被劫掠财物,他们大明多上点心也是正常的。
朱棣很快便能够自圆其说。
【而在永乐朝,郑和平均二年下一次西洋,一次去至少一年,回来不到一年就会立马再次下西洋的行为,绝不可能真是如所谓“厚往薄来”,毕竟国内到处都要用钱,还年年出去撒钱,这是个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情吗?
明代学者严从简曾经说过:“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也就是说,明朝朝廷绝对是狠狠大赚了一笔的。而有朝廷在前打样,随着永乐时代的结束,明朝官方对于出海渐渐失去了兴趣之后,敏锐地民间资本却借以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哪怕顶着海禁也要闯荡上一番,毕竟这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嘛。
因此,明朝中后期,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一大批海商起家的商人富可敌国。】
富可敌国?
这话听着就让刘彻十分兴奋。
民间商人的钱不就正是朝廷的钱袋子吗?
原来海上贸易这么挣钱?
也是,听天幕的意思,只要二年,便能去一个来回,一艘船恐怕能载上不少的货物,那不得赚飞了?
这么赚钱的生意,就应该一边朝廷自己运营,一边坑商人的钱嘛。
刘彻只要想想就觉得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呀。
朱棣
茫然。
那不然呢?
真炫耀国威也用不着年年去吧,又不是蒙古。
虽然民间手工业飞速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明朝吧。
它竟然是穷死的。
许多人将明朝最终的贫穷往朝贡和海禁上推锅,认为一定是因为明朝什么天朝上国的自大毛病,厚往薄来的阔绰出手,让那些藩属国挣得盆满钵满,自己却日渐勒紧了裤腰带。
实际上,明朝皇帝也不是傻的,怎么可能真的做慈善。
对于那些随行的货物,是要征收高达百分之五十的超额关税的,至于这些关税随着明朝经济问题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难以解决,这还真跟人家关系没那么大。】
天幕你再说一遍,明朝是怎么死的?
穷,穷死的?
莫说是前朝皇帝了,便是连朱棣也忍不住沉默了。
先前他便已经知道,他大明的最后一任帝王自缢于景山,知道他大明也终有竟时,更从未肖想过千秋万代,但是……
他不是没读过史书,不是没见过王朝的更迭,但是这样的王朝更迭原因,他也是没见过的啊!
看着库房之中堆满的宝物,朱棣不可置信,朱棣大为震撼。
天幕你不是说他明朝中后期会有富可敌国的商人吗?
那他民间看起来也不穷啊,靠税收应当也饿不死才对呀。
怎会如此?
【没办法,谁叫你大明国祚将近二百年,愣是连一个擅长搞经济的皇帝都没有呢。
什么疯狂印钱导致大明宝钞百年之内贬值上千倍就算了,用养猪法养出来的皇亲国戚们一个个尾大不掉,占用大笔国库也罢了,反正是人家自己乐意呗。
上一篇:想做侦探的江户川悟不是好咒术师
下一篇:恩人好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