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85)
作者:神秘桃
郭雪把梁焕带到时,马组长还没训完人,郭雪脚步停在隔间入口的边上,并不冒然过去打断,梁焕自然也跟着停下。
等了一会儿,马组长注意到他们,才自行停了训斥,交代了几句将人撵走。
工作场合第一次见,马组长对梁焕点了个头,算是打招呼。
梁焕回以恭敬的点头礼。
郭雪为今天的会面安排了一间会议室,她将二人带过去。
会议室内,梁焕和马组长对坐在长桌两侧,郭雪则坐在边上,打开电脑连上投影仪,很快,投影上出现了一个动画视频。
“你先看看这个。”郭雪对梁焕说。
是十分简易,甚至有些陈旧的2D画质,一个火柴小人上了一辆在轨道上行驶的小车,加入po腾讯群思而咡二勿九依四七,看最全网文揉纹小车沿着轨道向前行驶,两边模糊的风景往后退去。
这是要做个游戏?梁焕纳闷,GIT并不是游戏公司,而且这制作水准粗糙得堪比90年代。
马组长似乎早了然于胸,视线落在自己的笔记本屏幕上,忙着自己的工作,并不抬眼看。
梁焕余光瞄了一眼,集中注意力看投影。
很快,行驶着的轨道小车骤停,屏幕上弹出一串英文。
很简单,扫一眼就能读懂,大致意思是:[你是否拥有健康健全的身体?]
下面是选项:[○是 ○否]
郭雪进行了操作,她选了[否]。
小车面前的轨道出现了分叉,小车驶上其中一条轨道。
不一会儿,第二个问题弹出:[你是否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是 ○否]
郭雪选了[是],小车又驶入一条岔道。
接着是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郭雪都作了向好的回答,小车也驶上同样数量的岔路。
最后小车停止时,背景画面终于清晰,呈现出了一个田径赛场。
田径赛场?梁焕一愣,登时想起郭雪回答的第一个[否]——你是否拥有健康健全的身体?
还理不出内在逻辑,但似乎有点意思,梁焕手指轻托下巴,目光更加专注。
“再来一次。”
郭雪重开了游戏,火柴小人重新从起点跳上小车。
这一次,第一个问题——你是否拥有健康健全的身体?——郭雪选了[是]。
但第二个问题——你是否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郭雪选了[否]。
后续选项继续向好。
最终,小车停下时,来到是地方是:迪士尼乐园。
郭雪转过头来,微笑着看梁焕:“有什么想法?”
“缺什么,就出现什么?”
梁焕琢磨着,“没有健全的身体,却来到了田径赛场,没有幸福的家庭,却来到了迪士尼乐园。”
“是这个逻辑吧?”
郭雪笑容端庄地点了下头:“这是个心理分析模型的概念demo。”
“心理分析模型?”
“对,有点类似于市面上的各种人格测验,让用户回答一系列问题,然后计算出一个结果。不同之处在于,人格测验的结果一般展示对用户个性,心理状态的分析,告诉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而这套模型试图展示的,是用户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渴望……
“原来如此!”梁焕恍然。
田径赛场是对健全身体的渴望,迪士尼乐园是对幸福家庭的渴望。
没有得到的,往往就是最渴望的。
“这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
郭雪关掉游戏小程序,打开一个文档,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和一些图表。她往下翻了几页,找到一句话,用鼠标涂黑
——[Is what you think you want really your deepest desire?]
你以为你想要的,真的是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吗?
“美国有一个人类研究机构,集合了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专家,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发现很多人其实都无法准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
“调查中,有很多人都阐述过这样的经历。多年来一直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到最后真的得到了,却发现满足感甚微,甚至没有。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有相当比例的人会觉得后悔,发现千辛万苦得到的,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因为存在机会成本,如果追求了错误的事,那么付出的代价很可能就是失去你真正想要的。”
“这就是这篇论文论述的核心。”
郭雪关掉文档,又打开了一个ppt,内容是对一个计算模型的展示。
“很多时候,人需要处于一种极端特殊的情况,才能发现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但有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这样的机会,或者碰到的时候已经晚了。于是研究者们试图构建一套数学模型,就像人格测试帮助人们剖析性格那样,通过数学计算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对努力的方向做出一定的指导。”
“数学计算?”
第一次听到,梁焕是甚为吃惊的,“这也能算得出来?”
人这么复杂的生物,多变而捉摸不透的心理和情感,用一套死的数学模型来计算一个人的需求,这怎么听都有点天方夜谭。
“刚才的动画只是一个最简单的示例,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算出来。”
郭雪将ppt往后翻,“你看这边的概念设计图,要想利用这套数学模型,用户需要进行大量的输入,要把在各个年龄段对自己产生过影响,或者说印象深刻的事件全都告知系统,让系统尽可能和你自己一样了解你自己,那样才能算得准。”
郭雪向梁焕简单讲解了用户的输入范畴,从健康状况、家庭、家族、社交的方方面面,到详细地分出幼儿期、学龄期、大学期、社会期等各个阶段,各种排列组合后形成分组,而每个分组里都存在着一系列庞大的题库。
很容易便能想象出一个画面:一名用户面对系统提出的源源不断的问题,一题一题作答时,几乎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遍历审视了一遍,然后把审视的每一步分享与计算系统。
如果最后的呈现方式像那2D动画一样,那么那辆小车将经历无数次停顿,无数次选择分岔路,最终到达某个名为“渴望”的地方。
如果数据的录入真能做到如此详实且真实无误,参照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和普世诉求,的确很可能计算出一个靠谱的答案,可是……
“系统所能知道的,顶多和用户一样多,怎么肯定系统计算出的结果,就比用户本人所认为的更准确呢?”
梁焕提出质疑。
这是在一开始,他怎么都没有想通的地方,因为彼时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他从来都是个目标明确,选择果断的人,彼时彼刻他非常肯定,自己渴望着能够年少有为收入丰厚,让家里实现咸鱼翻身,所以他要获得GIT的工作机会,快速赚到第一桶金。而另一方面,他连伴侣的选择也一样确切而坚定,以后的漫长岁月,他只想要冉苒同行。
该干什么,该为什么而努力,这些在他25年的人生里,从来没有成为过问题。
如果时光能穿行,四年后的梁焕再回到当初,一定不会再提出这样的质疑。
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变得彷徨无措,看不清内心,找不到方向,为一个必须要做却不知该如何做的决断而感到迷茫。
当初认为坚不可摧的两个目标,竟然都在不久之后溃不成堤:冉苒走了,他自己也主动离开了GIT。
他的迷茫,就从那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