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偶像(197)
作者:铁马倦倦
老崔打手势问楚孑感觉如何,楚孑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没事。
在内心里他也感谢老崔的经验,幸亏给了他“一脚”,不然他会被海流卷到哪里去还真不知道。
经过短暂的调整,三人终于开始下潜。
今天虽然海面上凶险,但海底却十分平静。
不多一会,楚孑就看到了这艘安安静静躺在海底的巨舰,心中忽然升起了说不清的感觉。
第115章
因为今天水下能见度特别好, 所以楚孑隔着很远就看到了致远舰。
它和经远舰倒扣在水底,让人看不清楚的外貌不同,而是更碎裂、更沉重。
楚孑是从致远舰的南方下潜的。在西南方向的末端, 楚孑见到了一根垂直的钢柱,根据之前看过的图纸推测, 这应该是舵柱, 它很有可能连接着埋藏在泥沙之中的尾舵。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 那么整个致远舰的舰首就指向了东北方向, 正是它的“兄弟舰”经远舰沉眠于海底的位置, 也是黑岛那座小小的狐仙庙所注视的位置。
楚孑游近, 用手轻轻触摸它陈旧腐朽的钢铁,只觉得内心深处升腾起了一种难言的悲怆,如同此处的海水一般,沁入肌理。
致远舰所经历的,其实比经远舰还要多得多。
虽然在黄海海战当天, 致远舰提前从沙场落幕,但它更进一步的劫难, 其实才刚刚开始。
在海战结束后, 霓虹国其实就动了想要打捞致远舰的心思。
1894年10月13日, 沉眠于海底的两百多名舰上官兵还尸骨未寒,在霓虹国东京经营十余年潜水生意的商人山科礼藏就像霓虹国海军大本营提出想要打捞黄海海战的沉船。
他一颗红心爱军国,自愿将打捞所得献给国家,目的也相当简单,“使我舰队之名誉得以保存万代”。
有这种爱国民众的支持,大本营自然应允, 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同意了该爱国商人的请求,山科礼藏又经过了一个月的筹备, 运送了大量打捞必须的器械、补给品等设备至相关海域。
但天不遂人愿,山科礼藏的猝然离世打断了这个计划的进行。
就像是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保护着致远舰将士的遗骸一样。
隔年,日海军高千穗舰(这也是黄海海战的参战战舰之一)炮术长(负责对炮兵进行训练的长官)筑山清智大尉也向大本营提议打捞致远舰和经远舰,目的是为了研究现代船舶的抗沉能力。
但很可惜,他的计划也被后续的战争打断了。
直到1919年,距离黄海海战已经过去了20年,霓虹国仍有人对致远舰的遗骸念念不忘——横滨打捞公司的代表青柳菊太郎向海军省提出了打捞的申请,但同样离奇且巧合的是,该公司在提出申请之后就面临了经营问题,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但是,但是。
1938年还是到了。
日军在铁蹄一路南下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侵略时的战利品。
4月,霓虹国打捞船“安德丸”和“神甫丸”各带一只小型大佬船,来到了致远舰的沉船地点。
据丹东港的村民回忆,两艘打捞船派出了数名潜水员,将炸药放在了致远舰的舰体上,通电引爆,将小块区域炸碎,才把船体打捞上去。
如此行为,反复数次。
这场近乎残忍的打捞直到同年十月才结束。
与水下考古的发掘打捞相比,日军此种以获得钢铁和沉船物品为目的的打捞方式是极具破坏性的。
不过!
通过这次的水下考古前期探查,发现致远舰虽然经历过很严重的盗捞和破坏的痕迹,但似乎并没有被大规模破坏。
也就是说,当年日军打捞队打捞的,也许是别的东西。
也是辛苦他们,打捞了足足半年。
楚孑没有太固定的任务,绕着致远舰的遗骸拍了一些相片,然后四处游动、查看着。
他站到了穹甲之上,经历过战火和百年沉寂的铁甲依然撑得起他的重量。
向下一望,没想到猝不及防地对上了一张有点丑的脸。
穹甲下面的洞里,有一只大黄鱼正趴在里面。
这黄鱼很大很大,比楚孑见过、吃过的都要大很多,在里面趴的安安稳稳,一幅主人的样子。
显然是在这里住了很久,已经把这里当家了。
楚孑伸出一根手指,探向大黄鱼,大黄鱼也不躲,而是大大方方的用脑袋顶了楚孑的指尖一下。
这是他第一次在海底触摸活物。
当年的致远舰,在弹尽重伤时,管带邓世昌毅然决定撞击敌军的“吉野”号,可惜功亏一篑,被敌军的炮弹击中了侧面水线之下的位置,导致了大量进水,猝然沉没。
大黄鱼栖息的孔原本是个弹孔,会是那导致进水的弹孔吗?
大黄鱼可知道,它如今的家原本是一首悲壮与遗憾的哀歌?
它只是晃了晃身子,缩回了洞里。
似乎是某种生命的轮回,正在这里上演着。
楚孑告别了大黄鱼,继续在水下沿着刚刚“先头部队”布置好的行动绳向前方游去。
20米左右的海底距离,楚孑也不知道游了多久,只是觉得每进一步都是不一样的景色。
还有感触。
这是一种很难说清的情绪,如果掰开了揉碎了讲就会显得很矫情,于是楚孑也不再去想,而是让脑子如同身体一样,在这海底漂浮游荡,并尽可能的多多拍照,将任务完成好。
等楚孑在海底再遇到鲁小达的时候,方才回过神。
鲁小达冲他指了指手腕,楚孑看向潜水电子表,才发现他们已经在海底快二十分钟了。
楚孑冲鲁小达打了个上水的手势,鲁小达比划OK,二人最后又摸了摸致远舰的穹甲,感受了一下他雄伟悲壮的斑驳,然后一起上水。
在水面以下五米深的位置做完安全停留后,二人顺利找到了浮标,很快船就来接他们了。临登船之前,楚孑再次望向海面,几乎望穿了海底,才终于完成了这场告别。
大家都上岸之后,都简单汇报了一下工作,放置在致远舰四周的锌块已经部署完毕,据专家组估算,这批锌块将在两年之后才会用完,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两年之内,致远舰应该会按照这样继续保存下去。
上头对于致远舰和经远舰的文物保护工作是谨慎有加,在确定具体可操作的方案之前最优的选择就是不动。
因为这次致远舰和经远舰其实是我国首次进行海底钢制沉舰的调查,在此之前,水下考古工作所调查的多是海外贸易用的木制帆船(比如南澳一号),对这种以蒸汽为动力的大型战舰进行调查发掘,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但即使我国如此缺乏实际的打捞和保护经验,这两艘舰的发掘保护工作也不会有外籍专家介入指导,其中道理相信所有知晓历史的人心中都清晰明白,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其实,如何保护大型的钢铁材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请外籍专家来所能帮助的也不算很多。比如在中途岛海战中被日军炸沉的美国航母至今也仍躺在水下,这些钢铁在水下沉睡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旦出水后遇到空气,将很快就发生化学反应,被腐蚀破坏。
对于出水的小型文物,还可以采取淡盐水浸泡,不断稀释水中盐度的方法加以保护,但对于60米长、重达1600吨的致远舰,想要采取同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更何况,如今的致远舰七零八落,很多关键部件都散落在海底各处,还不能完全知道对于那些碎片对于整体骨架来讲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再考虑到水压、水流等等因素则更是复杂,根本无法确保将致远舰整体打捞之后它还能保持如此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