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244)
作者:朵灵
那一排小平房还在。隔开的小院子依然如昨。只是墙壁有些斑驳。砖墙里裸露出了许多泥土的凹坑,被旁边的摩天大楼映衬着,越发得寒酸、卑微,苟延残喘着,不肯退出历史的舞台。
偶尔的几个小院子里,屋子里开着灯,电视机呜哇响着,男女主人公的对白永远地在演绎着爱恨情仇。院子里偏房小厨房里锅底嗤拉的炒菜声,刺鼻的强辣椒气味,混合着槐花的清香,“金镶银饼”的馨香,几个飘荡在时空里的原点,伴随风花雪月,四季年轮,涤荡,飞扬,从阳光少年,到风雨中年,穿过三十多年前的时光隧道,大家终又萍聚相逢。
我出生的城市叫善海市,一直都是全国百强市,人口密度非常大,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最初,这个故事的切入点,也是从房子和居住开始引入的。
小时候,跟随着父母住医院临时的家属院,也可以说就叫过渡周转房,就是医院最后一排小平房,一家家被院墙临时隔开的小院。前一排就是泡制室,每一天黎明,都会在苦丝丝又馨香悠远的中药味里醒来。
父母忙于工作,小孩子们就在各病房和洗衣房扯起的白床单帷幔里奔跑着就长大了。作家余华说过,他和哥哥也是在医院欢乐着度过童年生活的。父母工作忙碌,无暇关照,有时候午休,还会睡在太平间。
除了行色匆匆的白衣天使,各色被痛苦折磨的病人们,医院里时刻流动着人间最美丽的风景,上海来的女知青,该落实政策返城时,却毅然放弃掉,有的成为单亲妈妈,把孩子培育成优秀人材。她们摇曳在腰底,乌黑粗亮的一根麻花辫,束着白色真皮细腰带,被勒紧的各色布拉吉连衣裙摇曳成女同事效仿的品牌;有的却坚守真爱婚姻的虔诚,哺育优秀儿女成长就业后,因着特殊变故,老无所依,奔向奉献一生的单位落脚。然而,一场黄昏恋的溃败,剧情还未开启,就已拉上帷幕。
绿色啤酒瓶底,对着太阳光透视,就是一个最斑斓的万花筒。这些奔跑捉迷藏的男孩子里,也许他才有七岁,他的父亲是眼科专家,医术一流,也更有“院草”的美誉。一次为一位高干妻子做手术,却无意被白富美的独生女儿盯上,眼科父亲急速被提拔到省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后留校任教,离婚,再结婚,生小儿子。七岁的小男孩没了父亲的辅佐和牵引,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却瞬间坍塌掉,母亲独自养家,就要拼命工作。严重的自闭症夺取了一个孩子应得的欢乐和光彩。母子许多年奔波于各大城市,找名医诊治,一直未果。
现实生活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温情父亲的木马,势利拜金的中年凤凰男想仕途一步登天,攀附权势虚荣,老天开启了上升密码通道,肯定是绝情又决绝。
没有小伙伴集资购买的吉他,拯救于水火之深的音乐更是遥不可及,亦师亦友亦父的人生导师编导从没出现过。现实只是悲催的,母亲一直单身,不断透支着未来的工资,借遍亲朋好友的钱,穿过无尽的黑暗隧道,奔赴那一轮火红的燃烧太阳。
那个跟随伯父进城的人,也不是 17 岁的少年,他已经 37 岁。他伯父已经七十多岁,住在相挨的家属院里,伯父是小城名医,下面有七个亲弟弟,侄子们轮流着来学手艺。各家的侄媳妇带着小孩和土特产堆满胡同和小院子,带着山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乡言俚语穿墙入户,又成了另类风景线。
而那个小院里起得最早的人,15 岁长到一米七三的美丽女孩,摆摊,追赶夜市卖针头线脑的小百货。谁也想不到,仅是初中毕业,她却靠着勤劳的双手缔造了一个女装界的商业帝国?!
当然,人们只是为了生存,无关情感,不谈感情,更没有爱情。所谓的组队 CP 和爱恨情仇,只是作者为了戏剧冲突,给自己增加的筹码。
文学是慈悲恩悯的,有着大地的厚爱和磅礴,写作者更是,是带着光奔跑的人,更是举着火把驱赶黑暗的人。要给那些还匍匐在沼泽、泥潭,绝境里的人们无限的希望和希冀,知识和力量。
淹没在久远年代里的怀旧青春驿站和激扬奋斗诗篇,每一个年代和世界里都有。
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开始,众翩跹粉墨登场,华彩锦绣,人心将倾后,却道凄凉好个秋!多少眼泪绵延,终将是少年诗才美景没辜负!《老友记》三男三女平凡相遇的故事,给了一代又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勇气。《请回答 1988》首尔双门洞胡同里的天才围棋少年崔泽的灿烂笑容,更是 5 人帮给予了最多的温暖和呵护。
最近很火的女性成长史诗剧《那不勒斯四部曲》,1955 年的那不勒斯,和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一样,女性在暴力和贫困的模糊边界里垂死挣扎。幼年的莉拉被亲生父亲像扔一件废弃的旧家具一样,从二楼窗户里致命抛飞出去,而差一点丧命。莱农顶着青春痘,戴着厚酒瓶眼镜片学习,看书,打开心底更广阔的精神领域,瘸腿母亲给女儿买书,却又不能袒护丈夫对女儿闲暇看书的毒打。一整条街的女性们都生活在愚昧麻木和暴力沿袭里,永远地不自知。莱农走过了那条一半阳光一般阴影的路,才算是真正觉醒和崛起。嫉妒、执念、变形、抗争、界限消失、知识,一路走来的同龄人,甚至是天才女友莉拉,都成了镜像人物,反照自己要走向文雅世界的人们。尼诺的滥情,此起彼伏的致命爱情,却又成为撕扯两位女主人公友情的羁绊和较量。
留下和离开,守护和飞翔,是每个人的终极使命,更是在诠释自我的生存力量。
饱满鲜活的人物群像塑造是故事站立起来的基石,这来自于数十年的田野调查。爸爸有一位至交好友,家住贫困山区,从我童年起,邀请我们全家每年都过去,春赏花,秋摘果。经年数月,口口相传,这位叔叔的至亲至邻们就已经勾勒出一幅山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磅礴画卷。
高校毕业回乡建设的王菲、胡晓燃、骊文、铜蓝;留守的有志青年没有被山村固有的枷锁困住,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后又考取国家调选的镇公务员,专门接待群众上访;长期驻扎基层贫困一线的镇长和书记创办养猪场、砖机配件厂、预制板厂、砖窑厂,提高经济创收。王菲的驻村办公室,铜篮的工艺美术厂,我都是常客,并且,还由此缔结了深厚的友谊。
三钢五铁,樱桃、石榴、山楂等这些山间野蛮生长的鲜活人物,更是贴地行走,很像是我们身边撒落的那些经常走动的亲戚们。
种族大姓之间此起彼伏的派系战争,经营数十年的乡村企业家因为虚荣被人忽悠,转眼间,倾家荡产。
颜真、方珍珠、胡丽萍、姚胜美、董明珠、杨小帆……这些独立自强的女性们又写尽了好多女性的一生,写尽了她们的觉醒崛起之路。
原来一直在豆瓣阅读上看电子书,有一天,在评论区结识了一位书友,她就身居在大山里的水电站。看书是她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她拉我进了她们的工作群,还邀请我们全家去旅游。
她们全家都是水电站系统内的,她爸爸和哥哥一直都在援非,干基建工程。随着我俩友情的加深,我成了她们家的“编外人士”,魏巍、陈大河、满小川,甚至是大反派高大山,就是这样经年累月慢慢形象丰满起来的。
绿色地球,幸福家园,全球都在传帮带。大时代的滚滚红尘之下,《奋斗的青春》还是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
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文学炽热痴狂的巅峰期。高中、大学校园、工厂,农村等都会自发建立文学社,刻版油印,结集成册,月刊,自出版社员们的诗歌、小说作品,还会不定期举行联谊会,相互交流切磋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