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番外(221)

作者:花灯见

“孤回去就把先生的名字刻到功德碑上。”正式的名字当然叫中华一统碑,只是大家更习惯叫它功德碑,扶苏想了想又补充道,“要单独加一块,刻个大的。”叛逆的样子就像是当初一定要顾衍当他的老师时的模样。

众人默默的听着吕雉轻缓的歌声,柔和的女声随着风飘散在空中,送他们敬爱的老师远去。这一刻,他们不是丞相,不是御史大夫,不是卫尉,不是太子,他们只是一个人的学生。

“魂归兮——”

“魂归矣——”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这是孔子为他心中君子而写的葬歌,如今被吕雉唱出来慢慢的变了声调,她止不住颤抖的声音将眼泪混在歌声中,最后终于嚎啕大哭起来。

可是歌声并没有断,远处有人接着唱了下去。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哭嚎声也越来越大,明明是安静的送灵最后却演变成一场盛大的葬礼。百姓们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追寻着顾衍的骨灰一路高歌,一路哭泣,引魂的火把甚至点亮了整个夜空。

没有皇令宣告,但四境之内在收到顾丞相薨的消息后,天下缟素,守孝一年以示对这位亲自将大秦扶持起来的丞相的哀思。

他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一个人,究竟能够活的有多么传奇。

芈姓顾氏衍不是翩翩君子,也非赳赳武夫,他乃泱泱圣贤。

第114章 番外

始皇十年,丞相(顾)衍亲送大将军蒙恬、王离带三十五大军出狄道。同年,关中地震。

始皇十一年,上郡开市与西域诸国贸易马匹牲畜,匈奴部彻底归汉,是为华夏。桂林、象郡平南蛮,开梯田教化蛮人。

始皇十一年,将蒙恬破月氏,其地命名为灵州。同年科举,头名状元并列三人,为左相(萧)何,右相良、平。

始皇十二年,卫士令甘罗奉命前往燕郡咨询匈奴诸人生活,众人皆道皇帝仁义,对如今生活颇为满意。丞相衍闻,道匈奴定矣,下令胡汉一家不得异样对待。注:第一次大范围民族融合自此开始

始皇十三年,将王离连破楼兰、乌孙等20余国,立陇右郡。始皇迁关中大贵族于陇右。注: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贵族统治的时代,小农、士族和地主阶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和科举制一起推动国家阶级的更迭,同样也使贵族保留的中华文化中最珍贵和正统的那部分不可逆转的消失。

始皇十四年,蒙毅带兵北出,定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

始皇十五年,西域诸国定,丞相衍见各地首领,立西都护府,从属于典属国。都护府诸地,习秦字,用秦法。注:从史料和出土材料来看,这条政令的执行上有所偏差,各民族当地依旧保留自身传统,只是使用中原律法管理,官吏也需读中原书院。当地胡汉官吏比,大致为3:4。再注:从考古材料上推测,丞相顾衍在任时,会在皇令后补充具体执行方案,保留自身传统和胡汉官吏比,推测此为丞相令。

始皇十六年,琅琊郡守派先遣船至瀛州岛,夷州岛和琉球测试航海仪。

始皇十七年,无大事发生。

始皇十八年,皇帝意派兵西域,攻地中海沿岸诸地,丞相反对,未成。注:当时的西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应该是现有国土的西边。

始皇二十年,大旱,始皇下令开常平仓和慈济仓赈灾。

始皇二十一年,西都护府商队入中原,御史中丞立商法约束全域。第二次律法修订开始。

始皇二十二年,河泛,致使灾民百万。各郡分配接收灾民,丞相下令赈灾。始皇令太学研修可调控河流的水坝。注:秦朝第一个水库开始设计建造。

始皇二十三年,皇陵成。

始皇二十四年,丞相衍下属副手半数被调任边境,以安百姓。丞相衍重新组建丞相衙属。

始皇二十五年,第二次巡游,于泰山刻石颂秦德。后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刻石颂秦德。丞相未随行,命太子丞甘罗替其随侍始皇。

始皇二十六年,公子胡亥拜丞相衍为师,同年立公子扶苏为太子。

始皇二十七年,太子监国,始皇西出狄道见西都护府诸大都护,陇右道统领,同年分陇右道为凉郡,夏郡,下属甘州、沙州、岷州。

始皇二十八年,因与帝争执,丞相衍被免三月,朝中无人敢应。后帝亲至相府,后丞相衍归朝。注:从考古材料来看,很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想再次派兵,丞相以国内生产稳定为由驳回,在燕朝上两人争执不下。(秦丞相顾衍是少有的很少参加朝会的丞相,只偶尔参加燕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