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番外(142)

作者:花灯见

顾衍作为丞相是拥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项特权的,但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要是漫步而行会挡路,为了不使其他臣子殿前失仪,顾衍一般也是趋步而行。当所有人站好后,赞礼官才说,“拜——”

朝臣们齐刷刷的叩拜下去,而顾衍只行上揖,待嬴政推手小下回礼后就直起身子(2)。其他朝臣也站起身,静默的等待嬴政开口。

然后赞者就开始说明今日的议题。

今天的外朝主要是商讨关于如何处理韩国公室子女这一重要事项。其实一般来讲,这种问题都不需要讨论,但嬴政希望能通过这次处理韩国的事情给其他五国举个例子,所以才这样郑重。赞者说完后,朝臣们就低声和身边的同僚讨论起来。因为顾衍分部分司,所以大家都是和共同职责的同僚站在一起,每片区域商讨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民部的人当然是在考虑如何将这些公室子弟编入户籍中,然后就是耕作指导、税收、教育、徭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吏部会考虑这些贵族如果考取功名后该怎么安排之类的。只有李斯带领的刑部考虑的最简单,只要犯法就按规章制度来。

不过,顾衍偏头示意嬴政看兵部。

当然,不是让他考虑兵部的意见,而是告诉嬴政最简单地处理办法。

嬴政勾起嘴角笑了笑,抬手示意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然后问,“众卿可有想法?”

回答他的是一片沉默。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顾衍和嬴政之间打转,好像都在等顾衍开口说第一个方案。顾衍拄着手杖走出队列,木制的鸱枭杖在地板上敲击出清脆的声音,伴随着周围的礼乐声,奏出和谐的节奏。

按礼制,顾衍等到乐声变奏减弱的时候,温和的说,“杀。”他那表情好像不是在说一个关乎数千人生死的事情,而是在说杀一只雉。

明明顾衍的声音并不大,大殿内还有似有若无的乐声回荡,可整个大殿都莫名地回荡着那简短的一个字。

朝中寂静了片刻,立刻爆发出更激烈的讨论。众臣的声音嗡嗡作响,顾衍和嬴政安静地他们说完,嬴政才问,“何故?”

顾衍笑着说,“大秦不养废人,更不养会造成危害的废人。”他承认,大部分公室子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礼仪人品方面无可挑剔,甚至有的人还很有可能继承了密而不传的知识,但他们同样也接受了振兴家族的教育,这种教育会在他们的血脉里根深蒂固。而对于诸侯王家族来说,振兴家族只能是称为王,别无选择。

这种根深蒂固的念头在很多古老的家族里更是深重,比如姜齐、芈楚、姬燕,这些传承至少两千年的家族自夏时便是贵族,直到在周朝时成为王室或者大贵族后,鼎立在中华大地上。并不是自三家分晋后才开始兴盛的韩国可以比拟的。

更不是曾经为周王室放马、抵御犬戎的秦人可以控制的。

如今他们能放过底蕴不深的韩国公室,那么日后要不要放过齐国、楚国、燕国他们?顾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斩草要除根。

至于他们是不是废人?这些公室子弟当然不会种地,但从学识上来说并不是,看看就是不受家族待见的韩非都能有如此见底就知道了。但,同样是大贵族出身的顾衍很清楚,让他们教学或者利用他们提供的知识都是非常危险的。

贵族的义务就是以家族利益为先,有的时候这个优先级甚至高过自己的理想和主张。被家族至上主义洗脑千年的王室们真的愿意教导平民?或者说,他们说的话哪句是不夹带私货的?教育的稳定国家的基石,顾衍可不放心把秦国的未来交给这些心怀鬼胎的家伙们。

但这些考量都不需要说出口,因为当他说完不养废人这种理由后整个王殿就爆发出朝臣们的笑声,就连嬴政的眼角都透着微笑。等大家笑够了,嬴政才忍着笑说,“可是按秦律,韩伯的嫡子们都能通过推恩令降等韩伯的爵位和土地,若是都杀了岂不是违反法律?”

顾衍点点头,说,“所以不能全杀,也不能一下子把人都杀。”前一句说的是范围,后一句说的是时间。

李斯这时站了出来,对嬴政和顾衍行礼道,“斯认为,可以留三代后的子弟一命。而公室中嫡子与王室亲近者都杀之。”就是说,只要和现任的王隔着三代关系的人都可以留一命,而那些王之子、孙、曾孙,和王的兄弟都杀了。至于手段,违法、病死、逃亡等等多得是理由让这些人消失在大众面前。只要封锁好消息,李斯相信这种事情他能做的很干净。

这其实就是绕过了那些早就被排挤出朝堂,有宗室之名又毫无宗室之实的贵族们。以韩国为例,韩伯的爷爷是韩王,他的兄弟就是宗室,而这些宗室的子孙和韩伯的血缘关系就比较远了,这些人数众多的宗室可以按照推恩令接管韩伯的土地,因为人数很多要不了一代估计这些封地就会被瓜分成一村一里,对中央不会造成威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