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番外(115)
虽然他开年也不过十一岁,但也不算小了。族中子弟这个年纪也大多游学独立,让他负责一个肥皂制作也不算为难人。
顾熙惊喜的睁大了眼睛,笑着点头,“熙有信心!”
“父亲,阿熙还有读书”在做的四个人里,只有顾昭还在做无谓的挣扎。怎么能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去做匠人的事情呢?而且还是侯府的嫡长孙!顾昭觉得父亲简直是和自家弟弟一起胡闹。
“哎呀,让阿熙多见见平民的生活,待他日后为官,也就知道体恤百姓了。”顾悯不以为意,挥挥手,“读书也可以抽时间嘛,又不是说让阿熙待在作坊不出来了。”
顾昭找不出理由,只能点点头同意。他一直期待自己儿子能和自己一样学习观星之术,然后从军行武,在军队施展抱负。毕竟,当年自己的弟弟离开家里,在朝堂上与那些文官武将打口水仗吃亏,不就是因为他没有军功吗?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遇到这样的困难。
但是看这样子,顾熙这小子完全就是顾衍的翻版,从军是不可能从军的。
“阿父,莫要着急。”顾熙知道自己父亲在忧愁些什么,“熙不会放下家学不管的,教族人做肥皂不会耽搁晚上观星的。熙只是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这样才能在为官后更好的帮助百姓解决问题就像叔父一样!”
顾衍笑着拉过顾昭,拍拍他说,“你阿父就是放心不下你,你说再多都没用。”话没说完自己先笑个不停,然后说,“白日工作,夜晚学习会影响你长高的!可不要太劳累,只有活得久,才有话语权”
话没说完,对面顾昭的酒杯就砸过来了,还伴随着顾昭的阴森森的声音,“顾衍,你又在那里胡说什么呢!”
顾衍听着自己哥哥有些生气了,立刻起身拉着顾昭给正坐在主位上看戏的顾悯行礼,然后不顾礼仪的跑出主屋,等一路叮当的走到书房,顾衍才扶着顾熙的肩膀边喘息边笑,“哈哈,咳,哈哈哈,阿熙不要因为你阿父反对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啊!”
顾熙一手扶着顾衍,一手拍拍顾衍的背顺气,认真地说,“我知道父亲不是真的反对,他只是担忧我的未来而已,只是我觉得父亲多虑了。”
顾衍此时已经缓过气来,笑着问自己的侄子,“哦?阿熙为何这么想?”
“王上意在六国多年,今年将军们大胜而归。连下几十城这样的战功,是先前从未有过的。即使是战神白起,也不能在几个月内一口气攻破几十座城池。这样的速度代表着很多城市都是望风而向,或者遭到了内部的叛乱。这也代表着叔父同化六国百姓的计策已经初见成效,百姓们饱受战乱之苦,皆思和平。”
顾衍没想到顾熙能这样想这个事情,没用打断他的话,而是认真地听着。
顾衍的态度给了顾熙鼓励,他抿了抿嘴继续说,“所以,我认为王上已经在设计一统六国的战争了。照现在的进度,恐怕要不了三十年,秦国境内就会无战可打,无功可立。叔父设计科举制度也是为了给未来无法立功的百姓一个出路。到那个时候,军功恐怕就不是评判一个官员的唯一标准了。”
“父亲不过是担忧我如果不参军立功,会在以后被同僚欺负罢了。”可是如果评判标准改变,顾熙那个时候参不参军其实也无所谓了。
顾衍没想到自己的侄子小小年纪竟然能把朝政分析的如此深刻,顿时笑了起来。“哈哈哈,阿熙以后可愿到朝堂之上帮叔父?”顾衍忽然起了爱才之心,不想让顾熙在郡县空耗才华。此时,他不是顾家的嫡次子,而是大秦的丞相。
顾熙摇摇头,“叔父,现在说这个还太早。”未来是什么样没人能保证,顾熙不想现在就答应当朝丞相这种大事。而且,“熙还没有娶亲,还不知道未来的主母怎么看熙为官这件事呢!”
几乎同样的猜测,也发生在万里之外的韩国首都新郑。
韩丞相府,韩丞相张平正和自己的长子闲谈,在聊起秦丞相时他感慨道,“顾丞相乃不世之才,天人之相。若是生在我韩国,当救我于水火啊!”
张良想起在秦国见到的那个亲和青年,虽然没用说什么,可是在心里想着,那样心思纯洁的人如果生在韩国,恐怕会非常痛苦吧!韩王不似秦王那样用人不疑,反而总是想着制衡臣子,所以自己家五世相韩也没有什么政绩。
“秦国虽然野心勃勃,但这位丞相推行的国策与商君的理念相悖,恐会削弱秦国的战斗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顾衍是个对百姓更加宽和仁慈的丞相,这与秦国起家时推行的铁血手段背道而驰。张平淡笑着说,“如此,今年过后我韩国能有一丝喘息的机会了。”他们从来没有期待过秦国能放过韩国,只求这个时间能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