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番外(102)

作者:花灯见

有了显微镜,望远镜还远吗?

所以,他必须将有天文知识的太史们从奉常手里抢过来。吃人的后宫可不是这些未来的宇宙学家们应该待的地方。

嬴政就算知道了顾衍的小心思,也拿他没办法,而且在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点头赞成。

顾衍将服务王室的官职都放在了内宫里,然后在外朝分了吏部、民部、工部、礼部、刑部、兵部为丞相下属,典属国和典客合并,依旧称为典属国,负责外交事宜。而原本想要放在里面的农部和度支被昌平君以太过累赘删除,改成司级放入了民部里。所以,最后的安排还是顾衍印象中的六部,只是负责的只能有些不同罢了。

兵部和刑部暂且不说,几乎所有和百姓有关的事物都在民部里,而掌管礼仪教化的礼部和掌管官员考察升迁的吏部人手需要的要很少,负责建设的工部的司也很多。可以想象,这两个人多的官衙未来是多么人声鼎沸。

他在脑子里过了遍顾衍和昌平君的计划,觉得两人将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从结构上来说没什么问题,于是将自己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抛给了顾衍,“所以,实务官员都有了归所,但郎中令、大夫、仆射、卫尉等如何安置?”

嬴政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日常没事,成天谏言,但在特殊情况下会作为君王的参谋出现的人。而卫尉更特殊,这是一个平时回答君王问题,有空下到基层收集百姓和官吏上访意见的官职。可以说是平民表达自己意见的官方渠道。

顾衍没有粗暴的将他们直接归纳到一个部门里,因为朝中还有专门管这个的御史大夫呢!虽然现在这个官职还没有人。

顾衍就将自己的想法直说了,而嬴政听后也觉得确实不能这样粗暴的对待这些言官。

于是拍板决定,“卫尉改变职能,只负责接受百姓上书,只对寡人和丞相汇报,与各部长官同样保留九卿待遇,而剩下的言官可以参加日后的太学考试,按自身特长编如六部,如有不愿者可以编入御史大夫手下。”他早就看这些儒家居多的言官不顺眼了,现在刚好收拾他们。嬴政甚至在心里想,让他们全部都去没有长官的御史大夫的手下,在合适的御史大夫上任前,他能清净好一阵子了。

顾衍就跟没听见嬴政刚刚才说的不能粗暴对待言官的话一样,立刻让旁边的宫人记录下来,等到回到自己的宅邸后再做整合。

嬴政和顾衍这样着急的商量官制的事情,是因为带兵的将军们要回来了。

蒙骜、王龁两位将军带着自家的小子们,在韩、魏、赵三国之间穿插,顺利拿下了将近四十城,秦国的领土又东扩张了一些。如今凯旋,明年春祭完,嬴政定然是要大封群臣的。到时候就可以公布官职制度的改变是最合适的时间。

而且,顾衍和吕不韦共同编修的书院课本也已经写好,按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书本,初级的课本先是识字,内容是从天文地理、到医学农业、还有传统礼乐射御都有涉猎。高级的课本就更加细致,分科分类,还加入了秦律的学习,为日后学习为吏之道打基础。

为吏之道是一本秦国官员必读的行为准则,学习完这个再通过律法、农学、医学的基础考试,学生们就可以担任基层长官了。

必须要赶在第一批学生毕业之前将新的官吏制度推广到全国,这样才能让科考制度和新的官职制度无缝衔接。

当然,忙碌了半年的顾衍在整体的工作都安排下去后,终于获得了一些喘息的机会。在调整了最后一个司的人员安排后,他终于向嬴政告假,请了自己官员生活的第一个年假(1)。

嬴政答应地非常爽快,并且将春假和年假都批给了顾衍,让他回乡祭祖。

于是,在秦王政五年初,年仅二十一岁的顾衍踏上了回家的路。从咸阳城出去的路上,顾衍明显感觉到大家的生活有了些许不同。

自从去年他猜测会有蝗灾,到蝗灾发生,再到赈灾整整一年半他都没有离开咸阳城。工作忙碌是一方面,嬴政担心流民冲撞他,不让他出城也是一方面。所以,素来喜欢和农人聊天的顾衍已经很久没有呼吸过乡村的空气了。

反正嬴政批了他将近两个月的假,走慢些也无妨,顾衍抱着这样的想法让韩徒将车停在了一个村的旁边。

“君子这是要去哪里?”

作者有话要说:(1)年假:古代官员的休假基本差不多,五日或者十日一放(战国时期没有)。但是,参考了汉律和唐律,官员是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各十五天。春节、冬至七天假。寒食节、清明节各四天。中秋、夏至、腊八各三天。元宵、中元、端午、重阳各一天。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各一天。君主和太后的生日各一天。每三年,可以请一到两个月的探亲假,结婚九天假,家人亲戚结婚也能请一到五天假,孩子有冠礼或者笄礼也能请假。这些都是合法的公共假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