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婚姻(89)
“孩子在育婴室,你去看看吧。”
“知道了。”
“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大体都结束了,现在我暂代家主行使权力,等可仪葬礼结束,就举行继任仪式。”
“这段时间尤为关键……”
“我明白,”朱南打断母亲的话,“这段时间,我还有许多私人的事情要了结。”
挂了电话,朱南又用冷水冲了把脸,开车前往医院。
加护病房的病人不允许探视,问医生护士,收到的也是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四十八小时观察期,朱南就守在门外,直到医生确定简宁安全,朱南亲眼看过之后,才想起来也该去看看孩子了。
小家伙早产,出生时又受了点儿伤,现在被特殊保护。
出生两天多,总算有亲人来看他了。
很小、很黑、皮肤也很皱,朱南隔着玻璃静静站着,越看越觉得丑。更不明白怎么简宁肚子那么大,生出来的孩子却只这么小一点儿。而且孩子的头发是暗红色的,想必眼睛也是,一眼就能看出跟他不同。这是因为,孩子身上也流着简宁的血,便带上了他的印记。
他听说父亲见到新生儿子都会很激动,甚至会哭,可他为什么不呢?
为什么他不仅不欣喜若狂,反而这么痛苦、这么难过?
作者有话要说:评价小说人物,应该根据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性格来说,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个文从开始到现在的情节从来没表达过“朱南是忠厚老实人”这个意思。
关于简宁的有些评论我觉得很可笑,这段情节结束了吗?简宁要怎么做、后面会发生什么你们知道吗?明明只看到冰山一角却好像看到了所有真相,到底谁是作者?
再说简宁圣母,什么叫圣母?我真不懂圣母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些动不动觉得别人圣母
的人,大概是那种“特别能战斗”的类型吧。
再说情节,小说情节不能割裂开来单独看某一部分,更不能只看原因结果而忽略过程。举个例子,“朱南做错了,简宁原谅了”和“朱南做错了,但因为……和……以及……加上……又因为……还有……BLABLABLA一大堆之后,简宁终于原谅了”,这两种情况一样吗?能一样吗?!大声嚎叫的妹子们懂人情世故吗?!生活中的事从来不是1+1=2这种直接绝对的真理。对就对,错就错,对的应该学习,错的坚决反对,这才儿童读物吧?不过,儿童读物这东西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写的,至少我写不了。
人物也好、情节也好,难道不是应该从通篇来评价的吗?文没完,人物形象就是不完整的。可总有些人只看了一半不到就以为看到了他最后是怎么死的,我真是……不知道能说什么。所谓情理,是小说的情理,而不是某人自己的情理。旁观者可以随随便便说得唾沫星子乱飞,完全无所谓,因为你不是当事人。说句不好听的,真有一天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很可能做得还不如他。类似“我一定不上XX学校,结果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我上了”的事情每个人都经历过吧?说话千万别说得太满。
以上所有都无关剧情无关剧透,只是我看到这两天来的评论的一点想法。
关于文章和人物怎么评价对我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我这个人最缺的就是BLX,但请不要趾高气昂地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文中人物或者其他读者身上。
同样的话反反复复说那么多遍没意思,看不下去可以走,我没啥名气,死揪着我不放也没意思。
最后,既然大家都不是读儿童读物的,那么,说话就好好说话,请?不?要?人?身?攻?击。
45、终极清醒 ...
每次大事件、大吵闹之后,朱南都会见识到一个新的简宁,上次是冷暴力,这次却是出乎意料的平静。他醒来后什么都没问,乖乖检查、乖乖打针、乖乖吃饭、乖乖休息,情绪稳定,非常配合。
朱南忙得焦头烂额,每天只来医院两个小时。简宁这摸样让他心乱如麻,他很想跟简宁好好解释一下,但又非常害怕开口。
诸如“饿不饿”、“哪里不舒服”之类的问题简宁都好好回答,看来好像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了,但他知道,这是更深的绝望。能想象吗?几天来,简宁甚至没问过一句孩子怎么样了。
那是事发一周后的中午,简宁靠在病床上吃饭,朱南坐在一旁端着饭盒,心不在焉。
简宁很快吃完了,漠然的目光盯着朱南,“我们谈谈吧。”
一股极其不好的预感袭来,朱南几乎立刻就双手发抖,甚至不敢直视简宁的目光。
“能不能先别说?什么都别说,至少过一段时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