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魂归又一年(75)
作者:菩宝
牢房中仅有一束阳光,斜照进来,恰落在谏臣面前桌上,尘埃在阳光中打旋儿,枷锁摩擦着地面,是此处唯一的声音。
褚无相扒拉着谏臣头发。
进来晚了一步,谏臣正将纸笺折好,褚无相没能看见上面内容。
他已写好认错书,交给狱卒,再由狱卒呈递给陛下。
狱卒比着阳光看了一眼那被装在信封里的纸笺,低头将视线落在谏臣身上。
谏臣那双清寒的眼眸直视着狱卒,他微微一笑:“有什麽问题吗?”
狱卒目光有些複杂,将认错书收好,摇了摇头:“谏官大人好生休息,这封信我自会帮你呈给圣上。”
认错书很快到了皇帝手中。
文武百官不知信里内容,只知道陛下看了那信,气得三天吃不下饭。
三天后,一道圣旨下来,判处谏议大夫斩立决,斩下来的人头用鱼皮袋装着,连同尸体,被悬至城门,示衆曝晒三天。
朝野上下,对那封认错书好奇得紧。
究竟那谏议大夫写了什麽话,能让陛下气成这样,连上位者的仁爱礼义也不顾了,不仅斩杀臣子,甚还曝尸淩辱。
不知是巧合还是什麽,就在满朝文武抓心挠肺地打听那认错书内容时,一封未被署名的直谏书正悄然在盛京城内流传。
一开始先在勾栏瓦舍里传播,慢慢的,由这些下九流之地,沿遍布盛京城的大大小小河流水道,向四渠八方扩散。
继而以盛京城为核心,辐射至全国各地,迅速传遍天下。
直到很多年后,大晟子民依然有不少人,对那封直谏书倒背如流。
谏书通篇细陈当今皇帝过错,痛骂陛下不圣明,说朝纲混乱奸佞抱团,说连年征战劳民伤财,说税负严重民生凋敝……
还在谏书后半段,对皇帝追问三连:
“天下征战、连年不止,百姓哀嚎逃窜,将士死无归处,陛下知之乎?”
“苛政混乱、酷吏横行,民不堪命、敢怒而不敢言,陛下知之乎?”
“陛下无爱民之心,堪为君乎?!”
“臣今日冒死上谏,他人不敢言,臣独言之,若能救苍生万民于水火,臣九死不恨!”
天下百姓无不为这封谏书动容。
有好事者细查这封直谏书来历,发现源头似乎要追溯到盛京烟花柳巷之地。
据说某青楼一歌伎在接待醉酒客人时,那客人曾在狱中当职,无意中背出一封完整书信,背完乍然清醒,匆匆离开,不过歌伎却说,瞧那客人步伐,并不像真的醉酒。
那客人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已经无人探究,只有这封谏书的内容及其来历,经此一传十十传百。
根据流传的时间及来历出处,盛京城百姓私下里都猜测,谏书作者便是那日在城门前曝尸三日的谏议大夫。
于是人们暗中凑钱,为他立碑刻传,并把他被扔到乱葬岗的尸首一一找回来,秘密送回他的故乡——一个叫洛宝山的地方。
那是他的来处,也当魂归故里。
褚无相跟随送葬队伍,一路向南,朝着洛宝山前进。
路上他在思考一个问题。
进来书中世界到现在,缠住谢照水的执念至今还没找出来,更不要说,发现与《三国演义》的关联了。
难道,真正的答案要在洛宝山那里找?
八百年前的洛宝山,并不像今天这样荒凉。
青山入目一片黛绿,山腰绕着雾濛濛、湿漉漉的云带,山脚大片大片农田,被修理得整整齐齐,远看像一块块色泽均匀、深浅不一的黄色、绿色布匹绸缎,当中有不少花树、果树,想必春天望去云蒸霞蔚,秋天嗅来果香扑鼻。
送葬队伍在一处荒废的屋宇前停下,那处种有一棵茂盛的桂花树,树冠高大,想来应上了年头。
“据说这里就是谏官大人做官前,住过的地方。”队伍中有人介绍道。
“就把谏官大人葬在这桂花树下吧。”
衆人没有异议,着手开始挖坑。
一铲子下去,铿然一声响,似乎有什麽东西碎了,一股浓烈的酒香漫延开来,带着微微桂花味,沁入衆人心脾。
“这是……谏官大人亲手酿的酒?”
酒坛既碎了一半,衆人便一人一杯,传酒而饮。
闻着那若隐若现的酒味,山腰的薄雾渐次飘过来,褚无相望着前方,视野有些遮挡,瞧着不甚清晰。
褚无相挥了挥掌,薄雾慢慢又散开,前方逐渐凸显出一少年身形来。
原本的那棵桂花树,并一衆送葬队伍,此刻都已消失无蹤。
褚无相怔了一怔。
那少年一身玄色短打,身抱一坛清水,正望着眼前一株快被浇死的菊花发愁:“明明照着五柳先生的种菊法种的,怎麽就是种不活呢。”
上一篇:穿书后我把反派当猫养
下一篇:我被老攻带崽子找上门[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