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236)
作者:不吃小南瓜
杨渊沉默了。
崔勋年也沉默了。
等放下了电话以后,两人对视了一眼,他们还是第一次明显感觉到智商、能力被鄙视,但对方说的很直白,似乎也是发自内心的,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让人郁闷。
“现在怎么办?要等一个月吗?”崔勋年沉默了好久说道。
杨渊都有些哭笑不得,他不知道是王浩太自信了,还是说自己的判断有错误,最后干脆说道,“既然人家这么有信心,我们就实验吧!”
“一次实验,消耗些经费而已,这个责任,我还是担得了的。”
杨渊就是项目负责人,他决定的事情,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很快。
团队内部召开了会议。
即便其他人很不解,也都开始着手准备实验。
实验不是直接就能进行的,团队需要对于新的数值解组进行分析,以此来计算其他的数据,然后以得出的数据对于飞机模型进行改造。
再下一步才是准备风压测试,准备实验就要进行一天,加起来总计要三天时间。
三天后。
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
专业负责实验的小组,开启了巨大的高压风扇,操作间传来一阵剧烈的嗡嗡响声,飞机模型固定在原地承受风压,同时也得出了一系列的数据。
实验进行了有半小时才停下。
数据提取完毕。
这时候,团队就开始分工合作去计算,最后在把数据汇总进行分析。
晚上七点钟,实验工作进行完毕。
一群人又聚集在会议室里,张丙河拿到了所有的数据,正在做最后的计算。
所有人都看着他,等待着。
终于。
张丙河完成了计算,他看着纸面上的数值,满脸都写着震撼。
“多少?”杨渊问道。
其他人也看过去。
张丙河深吸了一口,很简单的说出一个数字,“18.7。”
“18.7、18.7?这怎么可能?”
他实在是太惊讶了。
之前几个月的研究,他们不断的做分析,进行了七次实验,最好数据也只是23.6,往上提升0.1都很困难。
现在……18.7?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数字!
其他人听罢顿时也惊住了。
张丙河连忙问道,“杨总工,你们是从哪里得到的数据?谁分析出来的?”
“王浩。”杨渊说出了名字。
“王浩?”
“就是前几天说的那个王浩?”张丙河都听愣了。
其他人也惊讶起来,“这二十万花的值了,一次实验,直接就是18.7。”
“我们可是研究几个月了,人家两天就解决了?”
“这也太神了吧!”
“……”
第一百五十六章 杨渊:我们是有高人相助啊!
103所,会议室。
“18.7!”
张丙河说出的评估数字,让所有人都感觉非常震惊,尤其是几个空气动力学专家,他们针对方程组做了很多研究,单单代入数值做计算,就达到几百次之多,也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论证工作。
但最终依照得到的数值进行风压测试,最好评估数据只是23.6。
这个评估数值,是对于各部分承压的综合评估,有一套详细的计算体系,标准就是让承压能力高的部件高承压,让承压低的部件低承压,最后计算得出综合的数值。
数值越低,效果就越好。
如果数值能达到零,飞机各部件相当于不受到任何的风阻。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18.7,这个数值实在是太惊人了。
做个对比来说,国内正准备量产的舰载机,低空飞行的动力设计,也是采用他们的研究结果。
那一套数据,模型风压测试数值也只有24而已。
虽然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把风压测试评估数值压到20以下,最好是能够拿出几套数据方案,但每个人都知道,能够达到22以下,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里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们一直都认为,20以下已经是非常理想的状态,想要达到难度是非常高的。
再往下降低0.1都非常困难。
现在直接出现了18.7的数据,让他们实在感觉太震惊了。
在震惊之余,杨渊深吸一口气,说道,“这次的实验非常成功,把数据都记录下来,要记录的更加详细,一点都不能落下。”
“还有,明天准备新一组数据验证。”
“每个人都认真起来!这会是我们研究的重大突破……”
当天晚上好多人都在忙碌,而到了第二天上午的时候,他们又变得精神奕奕,开始准备第二个实验。
团队一直忙碌着。
很快进行了第二次实验,半个小时的测试后,所有人忙着对于数据进行汇总。
会议室里,张丙河再次做了计算,随后带着惊讶宣布了一个数字,“19.5。”
这个数字没有‘18.7’来的震撼,但也同样是低于20的数字,就足够让人惊讶了。
虽然评估数值没有达到18.7的程度,但每一套数值都有其用处。
他们是做飞机低空飞行动力研究的团队,每一次的研究都会做几套数据出来,每一套数据就代表一种可行性方案。
这种研究能够为飞机设计提供数据方案支持。
如果就只有一套数据,就等于只有一个选择,肯定会对飞机设计造成很大的影响。
每一种飞机的设计,都会根据功用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案。
飞机低空飞行的动力研究,就只是飞机设计其中一个部分,肯定需要更多的方案,19.5的评估数值比18.7要大,但能达标就已经足够了。
在完成了第二次实验以后,杨渊马上道,“我们已经做出了两套数据方案,接下来就是做记录整理。”
“我们要争取在下周,沈城飞机所到来前,把两套方案都整理好!”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一些!”
他随后对崔勋年点头道,“这次,我也要表扬一个人,崔勋年同志,就是他决定找王浩教授帮忙做研究。”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所以我们做研究,有时候,不要总是想当然,我们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
他说着还看了张丙河一眼,随后继续道,“勋年,你就继续和王浩教授联系,看看他有什么需求,再多拿点经费出来也行。”
“这次,他可是帮了大忙了,王浩教授那边,一定要打好关系……”
……
王浩根本就没在意崔勋年那边的情况。
一则他也不知道那边是做什么研究,只是知道和飞机低空飞行有关,具体就不清楚了。
他的研究是数学基础,而不是应用数学,更不用说,进一步去做项目了。
另外,他对自己计算出的‘近似解组’非常有信心。
如果崔勋年那边拿到数据,实验验证还是通不过,只能说明最初给的方程组有问题,而不是他的计算问题。
这天王浩受到了一封感谢信,就是崔勋年发过来,因为实验涉及到机密,并没有多提相关内容,就只是说起两组数据,对他们研究帮助很大。
王浩简单打了几个字,“有帮助就好。”他想了想,又加上几个字,“还有四组数据,再过几天吧,最近有点忙。”
他确实很忙。
崔勋年给的方程组是非常复杂的,研究出几组近似解组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每一组近似解组的再进一步转化、近似,都是很有难度的分析计算,说等于是单独做个小研究都不为过。
王浩不是专门针对去做研究,他只是以这个方程组为例子,研究新的‘再近一步近似’的方法。
这个研究已经差不多了,差的就只是总结而已,所以方程组的再继续计算,对他来说就是个重复类的工作,而不是研究了。
对方给了20万的费用,王浩肯定会把问题解决,但也不需要一口气全解决,慢慢的来,有时间就做一点,做完再把数值发过去就好了。
上一篇:鼻炎Beta生活手册
下一篇:5G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