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66)

作者:水下野鱼


虽然去年在中东进行了测试,同时中东的气候环境也比美国恶劣很多,但两个地方的人是不一样的,对于刚刚暴富的中东普通人来说,一点小问题就不是问题,但对已经习惯优质生活的美国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可能容忍不了一丝问题。

想要进入美国的市场,就必须先要进行实践,正好现在好市多的控制范围比较小,可以用来测试。

“好,那我先生产一批质量好的样品,送到美国一些年轻人,会英语,能吃苦的,去美国安装空调,吃住方面不是问题,薪水也不是问题,就是可能辛苦了一点。”陈志文接着说道。

“会英语的空调工?这个有点难。”雷盛利想了想带着一点愁容说道。

“是有点难,所以需要找,短时间之内学会英语不太可能,但会英语的,在短时间内学会装空调应该不是问题,只要钱到位就行了。”陈志文说道。

“这倒也是。”雷盛利点点头,又问道:“陈生是想从香港这边派人去美国安装我们自己的空调,来降低成本?”

“对,降低美国安装成本,你可能不知道,在美国,安装空调的价格,比空调本身还要贵,特别是高层公寓,价格高到离谱,这算是我想到的唯一突破口了,要不然,我们的产品,没什么太大优势。”陈志文耸耸肩说道。

在苏老大还在的情况下,欧美工人的日子过的很潇洒,而对社会的代价自然是涉及到人工的服务,成本都高的离谱,比如水管工的收入,比一般的白领收入都要高的多,请他们去修一次管道,大城市的起步价可能就要200美元。

这也是为什么在欧美,五金工具卖的很好的原因,一些小活都是需要自己做的,再个,家用电器基本上也是坏了就扔,请人过来维修的成本都可以买一台新的了,而如果是购买大型家具,很多人也都是自己搬运或者请朋友帮忙,因为请外人的话,费用比家具还要高。

但有些电器是没办法自己动手的,比如空调的打孔,安装铜管,调试等等,是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的,这是刚需,陈志文打算从这里下手,来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优势。

将香港的工人送去美国,成本方面会低上很多,而对香港工人来说,也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一举两得。

而且这一种优势,是陈志文独有的,因为派人去美国做空调安装的前提是,美的能够将自己有限的产品聚集销售在少量城市或者相近的城市,也就是说,一个人负责的范围,最多一两个城市。

这在其他品牌甚至欧美本土品牌,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说日本的品牌进入美国市场,第一选择自然是跟美国超市合作,但美国一般的连锁超市遍布全美,再差一点也会遍布几个州,这种销售模式下,市场终端客户非常的分散,根本就不可能自己培养安装或者售后工人,只能依赖第三方来委托服务,而这样一来,终端服务方面的价格,完全就不是电器公司能够控制的。

当然,如果品牌做的够大,大到成为全美前几,一个城市里的销量总额能够支撑的起自己来组建按照及售后团队,也会大幅度降低成本,不过这是鸡与蛋的矛盾,不做到顶级根本无法进行这样的操作,这也是巨头在成本上的优势。

而美的,第一个市场自然要依赖好市多,而好市多的特点与其他分散的超市不一样,它的特性就是集中,好市多超市,数量不多,但对周围用户的覆盖密度远超过普通超市,这样一来,美的完全可以自建一个售后与安装团队,闲暇之余还可以帮助好市多来处理其他品牌的电器,一举两得。

第81章 1975年的个人机遇

“好,公司内部有不少会英语的,我安排人去询问下,看看谁愿意去美国。”雷盛利点点头答应下来。

陈志文接着说道:“速度也要快一点,去美国后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而且空调安装涉及到安全,也是需要考证的,不过,美国那边也有人在准备这件事,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另外,住宿、汽车都会准备好,除了工作,其他方面的生活质量比香港一般人要好的多。”

在美国有产业的好处就是香港这边派人过去,成本会低很多,公寓什么的都是自己的,车买的二手的,吃的喝的也是好市多提供的,生活工作有什么不方便的也可以随时帮忙。

“行,我立刻去安排。”雷盛利答应道。

待雷盛利带着沃兹离开后,陈志文对着安琪说道:“你也多关注他们,街机的事情现在是第一要务,越早成功越好。”

“好,我以后每天都去盯着。”安琪点头说道。

“每天就不必了,几天一次就行了,我们两个不懂技术,只要知道进度就行了,你还要重点收集市面上关于和记的消息,周家杨那边正在收购股票,这方面我需要每天都知道进度。”陈志文接着说道。

目前他旗下的诸多业务中,饮料、地产、零售都算比较成功,虽然杠杆玩的不小,但发展的都还行,风险已经非常小了,唯独两个收购不得大意,因为目前和记的股票自去年12月跌到谷底,陈志文暂停了对九龙仓的收购,开始调集资金收购和记股票,因为到了下半年,和记就会发生剧变,所以与九龙仓不一样,和记的股票收购必须要以很快速度搞定,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还需要非常谨慎。

虽说陈志文不准备瞒着所有人,但肯定是外人知道的越晚越好,太早被外人知道,只会引起股价上涨,还会将自己过早的置于聚光灯下,也会让后续的收购变的成本更高,如果让其他英资反应过来,再来个反收购,那才是头疼。

“好的,和记这边我也会重点关注。”安琪答应下来,顿了顿又问道:“老板,您觉得和记的股票,以后会涨?”

“你也想投资?”陈志文笑问道。

“是的。”安琪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和记的股票,你说涨,肯定会涨,但能涨多少,我还真说不上来,你也知道我收购的目的,股票价值这东西我并不太在意。”陈志文想了想说道:“汇丰、长江实业、新鸿基都可以投资,和记的话,我不建议。”

后世的和记黄埔,涨幅还是不错的,从75年到83年,股价涨了超过十倍,但后面一半的时间是李嘉成时代的功劳,而只到79年的话,涨幅也才两三倍,而两三倍在股市复苏的初期,并不算很多。

这一世,他会插手和记集团,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可能他能跟李嘉成一样,顺利拿到和记黄埔,也可能与后世的九龙仓一样,爆发一场惨烈的收购战,又或者不能收购成功,鉴于自己已经有了不少股份,也有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拉锯战模式,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了。

“汇丰?汇丰的市值都超过百亿港元了,还能涨很多?”安琪问道。

“能的,汇丰的前途跟整个香港挂钩,而且据我所知,汇丰有着国际化的准备,前途还是很不错的。”陈志文喝了一口雪碧碳酸饮料,笑着说道。

实际上,汇丰的股票在未来的收益率也很高,丝毫不低于后世比较出名的可口可乐、伯克希尔哈撒韦等等,只是汇丰作为香港的“准央行”,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机构也不能收购超过1%的汇丰银行股票,这使得香港所有的大型英资中,唯二不用担心被收购的财团。

另外一个是自己持有自己股票超过50%的太古集团。

不过这个收益率是以几十年为单位,陈志文自然不感兴趣,他现在投资的对象,要么短期内能够获得翻倍的回报,要么就是有战略方面的价值,比如沃尔玛超市,如果能够与沃尔顿家族达成一定的合作,凭借着在香港的布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会对整个东南亚以及内地有着不可小觑的超强影响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