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296)

作者:水下野鱼


美的的香港工厂,也快速搬迁了对应的设备,先将组装这个最耗人工的业务给搬迁过去,陈志文在国内的第一个直接投资也算正式成立,他也亲自又去了一趟,参加了开业仪式。

“不得不说,3个月时间就将整个工厂建了起来,还有这么多绿化,国内的建造速度,比香港还要高效多了。”陈天福在工厂转了一圈后笑说道。

“所以我就觉得内地的未来,是绝对可以发展起来的。”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难怪两年前你没有将美的的风扇和收音机业务搬到湾湾去,这里的确更合适。”陈天福说道。

“蛇口目前已经有30平方公里了,比香港的美的工业园还要大50倍,不但美的,我也打算让星河贸易引导部分供应商来这里建厂,这里人气越高,对我的好处也越大。”陈志文点头说道。

在未来巨大外汇收入的诱惑下,元庚顺利的将蛇口工业园的面积扩大到了30平方公里,这对于陈志文来说,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生产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那么对好市多、百佳以及大润发等等都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这样好啊,几万就业,不说整个内地,对这深海市,也算是不小的数字了,就是香港那边,会不会有很大影响?”陈天福问道。

“影响也不会很大,香港的工资越来越高,服务业的收入已经逐步超过工厂了,很多人已经不愿意进厂了,再说,这蛇口目前基本的产业链配套也没有,也就只能吸引最简单的组装或者初加工了。”陈志文解释道。

地产价格的暴涨,直接拉高了所有人的工资收入,这对香港的很多简单制造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在改开之前,香港的最低端工业就已经开始迁移,只不过主要去处的湾湾,就连星河贸易,在湾湾采购的比率也是越来越大。

“那就好。”陈天福笑说道:“我倒是也想来国内投资,但是我是做房地产的,没什么机会啊。”

“其实也不是没有。”陈志文想了想说道:“蛇口工业区自然不适合,但深海市可以,这里刚刚改市,也算是国内准备做改开试点的地方,不管是蛇口还是深海,其实内地的意思其实就是为了想吸引港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深海市想要大批量吸引港资,第一步就是需要在深海市建一间不错的酒店,要不然太不方便了。”

“酒店?五星级的?”陈天福问道。

“不需要五星级,三星级的就够了,满足港商的基本要求即可,多的资金还不如多建一点房间,更实在一点。”陈志文说道。

国内也是缺五星级的,但那是北上广这种大城市,需要招待国际级别的企业家,同时这些大城市也是国家的脸面,但深海市目前还不是,三星级的环境其实已经不差,只要带入香港的酒店经营模式,肯定比内地目前的大城市的大酒店要强多了。

“也行,那我派人去看看。”陈天福点点头说道。

“对了,老爸,也许深海市在未来也会尝试做类似香港的房地产,我们不要碰,内地的很多优质投资项目,比房地产收入还要高。”陈志文又说道。

“深海市做房地产?能做的起来?”陈天福惊讶问道。

“不管能不能做起来,我们不参与就行了。”陈志文说道。

在原先历史上,到了今年夏天,便会有香港商人找到深海市领导,提出共同开发土地,然后卖给港人的策略,这一招的确很成功,因为深海市的房价只有香港的20%,一些人在香港买不起房子就来到了这里,而其他的,则是很多香港人将自己在内地的亲戚安排到了深海,为了房子促销,深海市还推出了买房送户口的政策。

房地产的诱惑之大,也在这一刻出现,哪怕是改开前沿阵地,在80年代,房地产造就的产值也是超过工业的。

虽然在香港那边正常做地产生意,但陈志文还是觉得没必要来内地搞这一套,收益也不高,只有那些香港的小地产商才参与进来。

“行,听你的,我只投资一些酒店。”陈天福点点头说道。

……

时间很快就到了5月。

香港迎来了一件大事:建了快十年的海港城,终于营业了。

曾经在怡和手中缓慢进行的九龙仓,在被星河收购之后,立刻盘活了起来,凭借着星河的部分注资以及九龙仓本身出售了部分地皮后,连夜赶工之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

同时,招商工作也进行的很顺利,不仅仅香港内部的很多商业品牌,海外的也一样请过来不少。

“陈生,海港城这三天的平均人流量,大约在800万人次左右。”海港城开业后的第四天,九龙仓的总经理赵立林在获得相关数据后,第一时间前来汇报。

整个九龙仓,曾经大量的资源都投入进入海港城,整个海港城,商场面积200万尺,上方的酒店外加写字楼总面积400万尺,光凭这一个项目,就可以让九龙仓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之一,但地主也是分档次的,在中环与在元朗沙田,相差的价值可是十倍不止,海港城位置不差,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流量来决定实际价值。

“800万?那一天的平均营业额是多少?”陈志文问道,人流量这种东西太虚了,一个人在门口进出十次,就算十次了。

“第一天是1300万港元,第二天1100万,第三天也差不多1100万,这是我们曾经大力宣传的结果,还不能作为日常的参考。”赵立林说道。

“也不错了,三天3500万港元。”陈志文点点头说道,这个时候的港元是很值钱的,目前整个香港的零售额估计也就三四个亿左右,海港城能占到全港的3个百分点已经很不错了。

而在后世,一个海港城差不多能占香港总零售7个百分点,但这也是船王后代几十年的经营外加后续还有大量投资的数据,现在的海港城才刚开业,自然比不了。

“是的,从天星小轮最近的乘船人数来看,很多港岛的人都愿意来海港城游玩,只是现在有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渡轮的数量不太够了,最近几天都是从其他点借调了几艘过来,外加很多渡轮已经很老了,所以我想购买几艘新的,速度快一点、载运人数也可以多一点。”赵立林接着说道。

“可以,没问题。”陈志文点点头说道,虽然红磡海底隧道通车了,但香港的人口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渡轮仍然是最主要的跨过维多利亚海港的方式,毕竟,很多地方如果走隧道,是要绕很远的,再说,渡轮也是一种享受,前提是渡轮的环境要好一点,陈志文对于渡轮的一些陈旧设施其实也有所耳闻,换点新的也好,这种小渡轮,花不了多少钱。

“除了从港岛吸引人,我们也想吸引整个九龙半岛,而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九龙巴士配合。”赵立林顿了顿说道:“陈生,我觉得,九龙仓如果能收购九龙巴士的话,会有着很大的好处。”

“你想收购九龙巴士?”陈志文惊讶问道。

“对,九巴拥有着一些不错的地皮,同时巴士也是公共服务,虽然赚不了大钱,但也比较稳定,而且这也有利用整个集团的地产行业发展,至少我们可以在很多小区门口建公交站了。”赵立林分析道。

“有点道理,那这件事我同意,你和和黄、星河的人一起商量,看看怎么将九巴收购到手吧。”陈志文点点头说道:“资金方面,如果九龙仓不够的话,你们可以一起凑出来。”

香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收购,但规模大的,其实也就是和记、九龙仓、港灯、会德丰以及被华资无大财团联手围攻的置地,其中最后一个失败了。

而且大大小小的也有几十个,九龙巴士也是其中之一,它被新鸿基给收购了。

对于这种小公司,现在的陈志文其实已经不太在意了,数量多,相对和记九龙仓来说规模要小很多,他也不可能一个都不放过,特别是80年代即将到来,自己的资金将会上升几个档次,外加硅谷科技企业也要到了孵化期,他要准备集中精力去征战海外市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