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247)
作者:水下野鱼
“这是国内在50年代156个大型重点项目之一,可以说是举国之力建成,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工厂,在60年代……”汽车朝着工厂大门驶去,林局长也在介绍着燕京电子管厂的历史。
陈志文也在认真的听着,不过心中却想着另外一件事,因为他知道,这家燕京电子管厂,其实就是未来京东方的前身。
在50-60年代,电子管的作用非常大,很多电器都需要这类零部件,它的作用类似阉割版的芯片,但进入70年代后,集成电路+芯片开始取代电子管,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率,都在远远超过。
而进入80年代后,海外的集成电路产业冲击国内市场,这家燕京电子工厂自然陷入了绝境,到了80年代中期几乎破产,硬是熬了几年后,一位后起之秀对其进行了改革,并且改了名字:燕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四个字的后三位,正是京东方。
不过现在么,在内地,燕京电子管厂还是活的很不错的,毕竟只是国内的需求就足够多了。
汽车停在了工厂门口,此时门口之中也有一堆人在等待,在林局长的介绍下,陈志文也算认识了为首的张洪彪厂长。
在相互认识后,张厂长自然带着港商一行人在工厂内转了一圈,不过很多部门却也不让进,似乎有很大的秘密,陈志文倒也觉得正常,因为军工电子,可能也是这家未来京东方目前的主要业务之一。
“陈先生,听说你是香港最大电子工厂的老板,不知道你认为我们电子厂的技术怎么样?”张洪彪笑问道。
“亚洲的话,除了日本,应该还算不错。”陈志文想了想,委婉说道,这句话倒也没完全错,整个亚洲目前日本自然最强,甩其他地区几条街,再次一点就是湾湾与韩国了,这两地虽然吃着西方科技的尾巴,但发展的比较晚,目前主力也还是传统的电子管。芯片及集成电路,也才刚起步,就是三星电子,现在也才刚刚下定决心做芯片产业。
“那陈先生认为集成电路,一定会取代电子管吗?”张洪彪接着问道,作为全国最大电子工厂的管理者,他自然有资源得知海外电子行业的发展情况,再说,以他的身份,拿到一台进口的欧美电器并不难,随便拆了就知道海外目前的发展情况了。
“可以说是一定,效率相差太多,就跟汽车取代马车一样,是必然。”陈志文顿了顿说道:“国内如果想跟上技术发展这条路,得早点投入研发这一块了。”
“这也不是我能决定的。”张洪彪也没太在意。
又闲聊几句后,张洪彪又与其他几位港商聊了起来,他似乎想说服这些港商购买自家的电子管,不过却没什么成绩,香港的电子工业,部分也的确需要电子管,但电子产品,谁也不敢随意更换核心零件。
到了中午,大家就在公司的招待所吃了一顿午饭,燕京与粤州不一样,这里虽然也有海外客人,但这里的重视程度显然比不上粤州。
不过这也让陈志文品尝到了比较正宗的燕京美食,这里也有一只烤鸭,据说就是全聚德的,味道还不错,倒也省的陈志文专门再跑一趟了。
离开燕京电子管厂后,林局长又带着几人在燕京市的不少工厂转了一遍。
粤州的工厂,主要就是纺织、玩具等易出口的产品,而燕京则是国之重器,除了电子,还有重工、钢铁、机床制造等等,这些跟陈志文倒是没什么太大关系,有部分港商则很感兴趣。
可惜今年还是77年,要不然,他可没兴趣当做陪衬,早就拿着美元去到处投资了。
在燕京待了几天后,中央派来了一位部委与港商团会面,目前国内的政策,还没彻底将所有工作重心放在经济上,他们这群人也自然不可能有后世那种最高领导人接见的情况,不过,除了陈志文,其他人其实也没多想。
离开燕京之后,港商团又相继前往了东北,这里可以说是目前全国经济的重心,大量自然资源及重工业都在这里,光是一个大庆油田,每年的出口石油创汇就高达国家出口的1/3,如果没有它,那国内的经济会更差,甚至改开之后的很多预期投资,也都是因为大庆油田的长期稳定出油能力。
港商团其实与重工业倒没什么大关系,但也许国内这边显然也是想秀一下自己的实力了,有实力才能让人觉得跟着他们发展会更有前途,毕竟东北这边的工业,也算是拿得出手的。
离开东北之后,港商团又去了武汉与成都,陈志文也在成都看了不少熊猫,他也带了摄像机,拍摄了一些照片。
在成都的最后一天,梁社长带着陈志文来到了当地的一家国营饭店,二人点了几分辣菜,吃了不一会功夫,便辣的满头大汗。
好在国营饭店也是有冰箱的,二人点了几瓶冰啤酒,加上四川辣的各类美食,吃的也是不亦乐乎。
“陈生,也是占了你的光,我才能这么潇洒,要不然,在国内想喝酒还是很难的,中央虽然没有下禁酒令,但我们内部也是都明白的,所以大部分也不敢随意喝酒了。”梁社长说道:“这几年国内粮食收益不太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这让原本就不多的外汇,更难了,也就是陈生你花的是外汇,所以才能随便买酒。”
“国内之前进口了化肥生产线,应该已经开始运行了吧?”陈志文问道,对于国内的粮食情况,他自然也知道,虽然进口的比例占国内总需求不是很大,但基数太高,即使只有5%的粮食需要进口,也需要大量外汇。
“是运行了,不过想产出够全国用的化肥,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产能提升也是需要时间的。”梁社长说道,这也不算什么机密,他说出来倒也无所谓。
“其实这个世界的粮食是远远足够的,但西方国家的超市,烤鸡或者香肠一旦到了晚上没卖掉,就会扔掉,这是极大的浪费。”陈志文摇头说道。
“发展的差,也就只能这样了,中央现在开始重视经济,也许有一天,我们内地也能再也不担心粮食问题了。”梁社长笑说道。
“那是必然的。”陈志文点点头,又问道:“梁社长,有一件事,我需要请你帮忙。”
“陈生请说。”梁社长顿时来了精神,其实陈志文突然邀请他去吃饭,按照他对香港文化的理解,那应该就是有事相求了。
这对他来说可是好事,他可是知道未来国家经济可能要走的方向,与一位香港乃至全球级别的超级富豪打好关系,可是非常有意义的。
“是这样的,我希望国内能帮忙帮我找一个人。”陈志文将自己大伯的事情简单说了下,同时还取出了一张画纸。
“张天寿,这个名字不算常见但也不罕见,国内估计也有一些同名的人,想找他的话,只能依靠公安了。”梁社长听完后说道,手中的画像,也只是一副20多岁人的样貌,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画像基本上完全没用了,只能依靠这个名字了。
“在燕京市的可能性大一点,就麻烦先在燕京市找一找,他是个文化人,应该会从事有点地位的工作。”陈志文说道。
在非互联网时代,哪怕有着户籍管理制度,公安系统想找到一个失踪二十多年的人也是很难的。
就算陈天寿在燕京市,公安想找到他,就得从上到下的下命令去调查所有的户籍目录,这是非常费时间精力的,不像后世的电脑点击一下查询即可。
如果燕京还没有,那就更麻烦了,那么多城市,怎么找?
只有国家意志的情况下才能找到,不过现在的陈志文显然还没有这个能量,目前也只能委托梁社长在燕京市动用点关系找找了。
“行,那我委托人去公安问问。”梁社长点点头说道,如果是个文化人,那倒是更有机会找到了,但如果不在燕京,那就没辙了,他的关系网还没这个能力覆盖国内所有的地方,谁知道这个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