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227)

作者:水下野鱼


如果能买新的,陈志文自然愿意买新的,但据他所知,芯片生产线上的设备供应商,很多在美国也是绝对垄断,不同设备的出口,哪怕不是最新的,也可能需要商务部许可,他可没这个兴趣,去一个一个的走关系,再说,这些生产商都在急着生产最新的设备,旧的可能都不生产了,即使生产,时间什么的也要靠后,还不如买一套二手的更靠谱。

“不少芯片厂家在更换新一代的生产线,二手的还是有一些的,只是德仪的设备相对来说,算是最高级的,当初我知道买不到最高制程的芯片生产线,所以就比较看好德仪这一套。”亨利摩根又问道:“艾瑞克,你还想看看其他的设备?”

“看看吧?也许不如德仪这一套好,但不代表没用,再说,我什么时候说过我只会买一套呢?”陈志文耸耸肩说道,光是香港本土那么多电子代工厂,只要真的实现了芯片本土化及集成电路本土化,那一条生产线可能还真不够,而且成本的降低也意味着香港代工厂可以获得更多订单,那美的的芯片工厂也会更生意更好,实现良性循环。

再次一点,也可以利用其它生产线,来给德仪压价了。

“好,按我在安排。”亨利摩根答应道。

后面一周,陈志文就没参与工厂的拜访了,芯片生产线,看一次就够了,再多也没意义,倒是美国的贫困女性大学生,每个人都不一样,金发的、黑发的、黄发的、红发的,看起来更有价值。

这一周内,亨利摩根带着沃兹等人又相继拜访了几家芯片工厂,同时还故意放出风声,间接的告知行业内的人。

要知道,不少芯片工厂也都想着怎么处理旧的设备呢,这可是瞌睡了来枕头了。

德州仪器的泰德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他也亲自来到了纽约,与陈志文、亨利摩根坐在一起谈了半天,最终以380万美元,将之前他们观看的那一条生产线,卖与美的。

第224章 目标:淘化大同

1977年5月26日,陈志文从美国回到了香港,不过做的不是国泰航空,而是租赁了一台湾流G.1159,从纽约出发返回香港。

但这类小型飞机,一次也只能飞行三四千公里,于是分别在洛杉矶、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东京的机场补油及保养,花了两天半时间才到达香港,比起直接坐波音747时间还要长的多,体感也不舒服,因为飞机太小,碰到气流就颠的特别厉害。

目前的这类私人飞机,适合经常短距离飞行的企业家,比如经常呆在美国与欧洲,那就非常适合,不需要去机场等航班,起飞与降落找个小机场就行了,但显然不适合长期呆在香港,且基本上不怎么去附近国家的陈志文了。

陈志文看好的,自然是波音飞机了,其实之前也派人去问过,但波音对这一架订单似乎很无所谓,订单当然也会接,但需要等待两三年。

这个时期,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各国都对飞机有着很强的需求,大量订单砸向了唯一能做跨洲飞行飞机的波音公司,先来后到,加上自己也只有一台,自然要排队很久。

思考再三后,陈志文还是放弃了下单,因为他知道,再过两年不到的时间,第二次石油危机就会爆发,油价会从10美元涨到30+美元,全球经济会再一次遭受暴击,大多数航空公司也会亏的雪崩,到时候波音的订单必然会受到影响,而造出来的飞机,也会有很多航空公司违约放弃,而到时候自己无论是找波音还是其他航空公司,都可以直接买到新的飞机,价格方面也会便宜很多,甚至都是现货,比现在直接下单还要拿的早。

当天晚上,陈志文回到家中,一顿丰盛的晚餐自然是常备状态,家里也招聘了数位能力很强的厨师,专门负责日常伙食。

“在美国的生意还算顺利吗?”陈天福喝着小酒问道。

“还行,芯片生产线已经到手,过几个月就能到香港,液晶生产线那边,我没去参与,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陈志文回答道,液晶这玩意,虽然与后世的芯片产业一样是电子行业最大的需要投资的超级工厂,但现在却差的太多。

因为在液晶笔记本出现之前,液晶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只能为电子表、手持游戏机、计算器等商品供货,这些市场不算小,但也算不上多大,虽说各国以及各大电子公司也在努力发展这个技术,期待的是液晶进入电视机领域,但显然,就现在的液晶技术,离这个目标还差几十年。

因此,现在的美国对液晶方面的技术根本就没有什么管制,只要钱到位,而且液晶行业虽然是美国RCA发明,但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从70年代初就开始了,目前液晶领域,日本已经开始吊打美国同行,不少美国相关公司都准备撤离这个行业,因为现在的液晶产业并不重要,所以才没有如几年后的芯片那样,被白宫关注。

“那就好,这段时间,香港的地产市场也很不错,很多地方炒房风又起来了。”陈天福说道。

“也不知道算好事还是坏事,这次房价再涨个几倍,香港的工业就撑不住了。”陈志文笑了笑摇头说道。其实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工厂那么累,谁愿意进去啊?多少国家都是靠着工业发展成功,然后又开始工业空心化。

除非进行产业升级,但这个难度很大,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进,其实本质就是工业升级失败。没有高端产业,不愁吃喝的普通人又不愿意进血汗工厂,经济就彻底萎靡了,一段时间后工业人才断代就再也没戏了。

“大势不可挡的,我们也只能顺之任之了。”陈天福说道:“地产市场,比工业赚钱快多了,很多60年代做工厂的老板,都也来炒房子了,有能力的还自己开房地产公司。”

“反正我们家不亏,地产市场我们一样赚钱,工业这一块的话,实在不行就迁移出去。”陈志文也无所谓的说道。

即使自己现在早期准备,将廉价土地提前收购,避免了未来自己的工厂因为租金成本而吃不消,但人工成本也会随着房价而急速上涨,即使美的或者红牛因为利润大而不在乎,但其他工厂可不行,要知道,很多行业,特别是低端低价值行业,它们能够承受的人工成本是有限制的,一旦高了必然亏。

而如果这些工厂全部离开,香港的工业链就彻底断了,也许红牛这种供应链简单的饮料工厂可以留下来,但美的的电子产业是必然要一起离开的,就说最普通的风扇,美的也做不到全部自己生产,更不要说更复杂的家电了。

他的目标,是打造顶级的实业公司,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生产,不过管理层或者技术研发层,倒是可以放在香港,以香港的人口及未来房价,这个方向倒是可以。

“有这个想法就很好,我们这类人,千万不要逆势而为。”陈天福笑了笑,又说道:“不过最近来我们基金公司存钱的人越来越少了,估计很多人又把资金拿去买房子了。”

“正常,现在地产市场转好,谁有钱不去买房子啊?没钱的那些人,很多就是不怎么敢投资的人,更不敢把钱存在我们基金了,毕竟不是银行,可信度还是低很多的。”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很多人买不起房子,并不是真的买不起,而是不敢大量负债,生怕以后自己欠了很多钱然后还不起,或者买了后房价暴跌,害怕自己套进去,然后犹犹豫豫,错过了买房时机,原本可以买120平的首付款,又变成了只能买80平了,心态崩了就更不会买了。

而这类人,也是最不敢冒险的,其他投资根本不敢碰,日常生活中也是省吃俭用,将钱存在银行,然后银行再把钱贷给更多的有钱人去炒房。

“是啊,不过即使收不到什么钱,这些店铺也不能关,要不然引起已经投资的人不安,那可就麻烦了。”陈志文接着说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