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206)

作者:水下野鱼


“对,如果九龙仓收购的时候,所有人也都认为即使我获得了49.9%的股票,控制了九龙仓之后还会私有化,那才是真正的麻烦,甚至会影响我们收购九龙仓的成功率。”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之前收购和记进行了私有化,和记之后又私有化了屈臣氏与黄埔集团两家子公司,这已经与很多之前的商业并购很不一样,市场里不少人就认定为这是陈志文的个人风格,喜好对收购的资产进行私有化。

一旦这个风格被市场股民认可,那下一次收购战爆发,就会有很多人不会出手手中股票,反而会等待收购之后的私有化,那才是灾难性的结果,相比于九龙仓的收购,现在的靑洲英坭不过是一次小游戏而已,而且陈志文也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来给市场一个不一样的信号。

“那我们就以上市公司的名义开发红磡那块地皮?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工转商的资金,靑洲英坭可支付不起。”周家杨皱眉说道:“除非我们借钱给靑洲英坭,或者合资开发这块地。”

“不需要,以工业土地的价格,让和黄正常买下来就行了。”陈志文摇头说道。

第211章 怡和收购会德丰?

靑洲英坭的收购,只是一件插曲,对于这种非核心公司,陈志文也不追求绝对私有化100%控股,再说,未来到了合适的时间,就是美的、红牛这类最核心的产业,也需要适当引进有能力的股东。

10月初,和黄正式掌控靑洲英坭,凯恩家族获得了一个董事席位,不过谁都知道,在绝对的控股权面前,一个董事席位没有任何的意义。

随后,靑洲英坭以市价1500万港元将红磡的旧地皮卖给了和记黄埔公司,而靑洲英坭的水泥业务,也并入了和记基建的旗下,虽然好处不大,但至少和记基建购买水泥的成本,要低上不少了。

至于水泥工厂的运营,和黄没有动任何人,一切照旧,不过里面的几名英国人倒是主动离职了,让几名有能力的华人趁机上位。

不知不觉,半个月的时间,靑洲英坭的收购就似乎成了历史,没有人再关注它。

和黄在收购靑洲英坭的地皮后,立刻又开始了与港府的谈判,以正常的价格将这片土地进行“工转商”,只要要求不过分,港府一般也会同意,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问题。

整个市场也不太在乎和黄会如何处理靑洲英坭,倒是曾经有一批人,认定和黄收购靑洲英坭之后,一定会进行私有化操作,因为这是陈志文一贯的风格,但这次明显失效了,在和黄收购靑洲英坭的红磡土地之后,已经表明不会再进行私有化,外加靑洲英坭似乎也只剩下夕阳产业水泥工厂,更是导致了股价的暴跌,不少投机者损失惨重。

不过,这也只是影响了市场上的一小批人,而半个月后,香港商场发生了一天惊天动地的大事:

会德丰董事会主席约翰·马登正式对外宣布,自己已经邀请到了怡和与置地,对现阶段经营不佳的会德丰,于十月底之前提出全面收购。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轰动整个香港。

香港的四大洋行,曾经是怡和、和记、太古及会德丰,其中怡和的实力最强,旗下不但在海外有着大量业务,光是一个置地,就是无敌的存在,香港最核心的中环,到处都是置地的物业,每年收租几亿港元,完爆其他公司辛辛苦苦一年的努力,而每一栋楼都是非常优质的资产。

第二则是太古,太古洋行旗下的核心业务,是垄断香港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控制香港及附近亚洲数个国家的可口可乐代工业务、港口与船舶维修业务、以及拥有大量优质地产组成的地产公司,其中光是航空公司,规模就非常大,不过前几年的石油危机对全球航空业都是致命打击,国泰航空也亏了不少,好在最近一年已经恢复正常,至于饮料业务,虽然看起来一般,但胜在量大,且基本上不会亏损,属于最优质的的业务,而地产方面,光是一个太古城,就让无数人羡慕了。

被收购之前的和记与会德丰,则属于半斤八两的水平,都是很大很大,但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核心业务。

比如会德丰,航运业务很不错,但比不过包玉冈与董浩云,地产业务也还行,在中环有两栋大厦,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地皮,不过跟置地甚至太古地产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零售百货方面,有着高端品牌连卡佛,连卡佛又控制着了华资四大百货公司中的大新百货公司和中华百货公司,又涉及古董、珠宝、化妆品等零售业务。

其实任何一家都是规模不小,但是放在会德丰这样的巨头公司手中又显得太弱了。

不过,会德丰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规模很大,整个香港,在会德丰及它控制的公司手中上班的人,至少也是一万打底。

如果怡和收购了会德丰,那么在规模及影响力上可以更上一层楼,甚至可以压制住香港的准央行汇丰。

香港,汇丰银行总部:

沈弼看着突然得到的消息,眉头紧皱,好一会没说出话来,身旁的迪斯也是同样沉默,思考着其中的变局,以及汇丰所能做的事情。

“你有什么想法?”沈弼打破了沉默,问道。

“绝对不能让怡和吞并会德丰,就现在怡和也经常在董事会上与我们对着干,如果让怡和收购了会德丰,那纽壁坚还不得骑在我们头上?”迪斯想了想说道。

汇丰虽然规模大,比怡和+置地+九龙仓还要大,不过汇丰也是上市公司,虽然港府出于保护,对汇丰的持股人进行了法律限制,但汇丰也是有大量董事的,怡和集团也是汇丰的董事之一。

虽然西方的商业模式,管理层有着更高的话语权,但董事会上,总是被其中一个董事对着干,任谁也不爽。

“可是怎么阻止这件事?逼债吗?怡和与会德丰虽然都欠汇丰贷款,但以怡和的关系网,完全可以找到其他银行来转移债务,我们逼的过分,只会弄巧成拙。”沈弼皱眉说道。

虽然汇丰银行厉害,但怡和系的贷款业务,在汇丰的营收中也占了不小的份额,加上对方也是汇丰董事,闹的太僵,对他们自己也没好处。

“我们不适合亲自出面,这不符合港府对我们定下的规矩。”迪斯说道:“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其他人出面,比如,陈志文。”

“陈志文?你想让他出面收购会德丰?这更不行,他旗下的资产规模虽然还比不上怡和,但潜力太大了,这要是再得到会德丰,我们恐怕会培养出一个比怡和还要庞大的对手。”沈弼连忙摇头说道。

如果有后悔药,沈弼估计早就服用了,在陈志文最初期的时期,汇丰就不应该帮助他,但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改变什么,可是绝对不能再让陈志文再收购一家大型英资企业了。

“不是让陈志文收购会德丰,而是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他,但前提是,他能够在其他地方,跟怡和对着干,抢夺怡和的其他资源,或者消耗怡和的资金。”迪斯说道。

“你的意思是他们那个超市竞争?”沈弼回想后说道。

“这是其中之一,但是只凭这个超市业务,顶多让怡和难受几分,伤不了怡和的根基,至于具体要从哪下手,还得与陈志文商量一下才行,我们也需要考虑陈志文的选择才行。”迪斯回答道。

“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陈志文与怡和对着干,不付出一定的代价,陈志文不会答应的,而且能够收购会德丰,怡和也不会随意放弃的。”沈弼说道。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引导海外巨头也参与进来,只要有竞争,会德丰董事会自然会选择价格更高的,怡和现在的经济状况,我们都知道不太好,只要竞争激烈,我们再轻微卡一下贷款,怡和也许就会知难而退了。”迪斯说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