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茨菲尔探案集(2533)

作者:爱丽丝威震天


“但对社会来说,你本身却创造不了实际的价值。”她抿紧嘴唇,“我不是说艺术家有罪,不是说画画有罪,但这确实是一种现象,一种现实。你其实是在消耗社会的生产力来满足自身对美的某种追求,而我……”

说到这,希茨菲尔顿了一下。

“因为人类确实需要美学,需要有人引领他们去发现美、探索美,我对这种人——对能做好这份工作的人抱有敬意。”

“但我不想成为这种人。”

“所以我不打算深研此道。”

一番话,包含的信息量算不上多,但这个概念、说法可太新颖了。

不止詹姆斯愣住,其他几人也都一阵恍惚。

像夏依冰,她更是想到了和希茨菲尔多次历险,想到她战斗的理由……那个信念。

原来是这么解读的。

她果然还是。

太善良呢……

谈话间,走廊差不多到了尽头。詹姆斯如梦初醒回过神来,指着最角落的展区说道:“应该就是那。”

“我上次来的时候,道奇最后的转型就放在那里。”

其实希茨菲尔注意到了,从中后段开始,走廊两边放的画作就不再是“超写实”风格。

而是偏向于那三幅失窃的画作,笔触更随意,甚至显得过分潦草。

唔,就是偏印象派那种,而且从这个地方开始,绘者更多将画面留给了社会底层的穷苦大众。

如同三幅失窃的画作。

《牧羊人》。

《鞋匠的妻子》。

《参加广场会议的农人》。

只听名字都能猜到,内容描绘的都是朴实之物。

所以这是一种理念上的进化,或者说升华吗……

希茨菲尔暗中沉思。

乌木里-道奇的的风格转变是有规律的,有迹可循的。

最开始他沉迷于“技”,只追求画得像,画得好。从这里发展,突破写实主义的桎梏,变成“超写实”,并在这条道路的后期转变想法,更多融入那种随心所欲的“画味”进去。

这里蕴藏有绘者的思考,她几乎能看出来一个萎缩的人影是如何钻研,苦思冥想,最终醒悟——原来最真实的丑陋就是被掩藏的阴暗面,是底层的人民,是他们的呐喊!

如此,他的风格再次转变,开始画《牧羊人》之类的作品。

所以她真的越发好奇了……这样一个极富精神追求的画家,他的第四次风格转变,画出来的东西,会长啥样?

“我劝你们别抱太大希望……”

詹姆斯眉头有点一跳一跳的。

“我听说道奇这段时间都不怎么露面了,原因也和他不太正常有关。”

“至于他现在喜欢画的东西……”

“就是这个。”

转过墙角,她们终于在青年指引下看到那副巨大的立画。

它有差不多三米高,两米多宽。

竖面,镶金画框。内容则是一堆暗红色的颜料堆积,伴随那些白骨骷髅、腐烂的碎肉,和刀剑、甲胄、枪炮们一起,勾勒出一片遍布人间的血海炼狱。

第1308章 不可言明的意象

这是意象。

看清画面的第一时间,希茨菲尔就知道,这位名家大师的思想恐怕是出了问题。

因为“刀剑甲胄”通常来说是不太可能和“枪炮”这类元素同时出现的。尤其这看起来还是一片遗弃的战场,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即画面中的元素堆积是单纯的意象。

不是真正发生过的事,而是绘者将脑中所想变成了现实,并以画笔颜料为媒介宣泄到画布上来。意象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想借某种方式表达的想象”。

而这幅画想表达的想象可是有些大逆不道啊……

这个时代的人可能理解不了,或者换句话来说,即使换成另一个现代人站在这里,如果此人对绘者风格的转变解读不够全面,那大概率也看不明白作品的内涵。

首先来看画的下层部分:这里就是单纯的血海尸山,但仔细分辨,从碎肉和血泥的堆积中可以看到一些独具象征意味的东西。

麻衣、农具、木制的长矛等……这是绘者在刻意表达,每一次争斗降临世间,最先遭难,铺在尸山最底层的一定是平民或贱民。

在往上散落的器具就高档一点了,她看了铁剑、铠甲、带朦胧盾徽印记的头盔、盾牌等……这里想暗示的应该是一个国家的骑士阶层。

一步步往上,尸骸的身份越发尊贵,一直到最顶端、插在血泥山坡上的那根带有圆环的十字架—另有一顶黄金王冠挂在十字架的顶部尖端。

“很夸张……”詹姆斯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50岁之后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开始画这些血腥的东西……这都是不适合随便展出给别人看的,我想这就是他们把它放在角落的原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