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57)

作者:日]陈舜臣


远征军的损失惨重,甚至可以说伤了元气,但身为一军之帅,必须带头蔑视一切挫折,这是凌驾于沙场之上的心理战。

胜败乃兵家常事!

我等乃大义之军,岂能顾忌民众不归心?

这是郑成功对将士的激励和叮嘱。郑军志在收复天下,而不是偏安厦门一隅。若每占领一处都要提防民众离心;遇上挫折便想念厦门之安逸,岂能成就大事?

“区区天灾而已,万万没到回乡休整的地步!”郑成功豪言道。

这一年,东亚的海面上可谓多灾多难。同年是日本的万治元年,据记录各地天灾的《长崎略史》记载:大风,港内溺死者三十四人。

郑军在羊山遭遇的便是同年频发的海啸之一。所谓“暴风雨前的宁静”,海难前的天气越是晴朗,随之而来的风暴就越是猛烈。

接下来的数日,部分失踪者陆续从别处的岸边返回。“铁人”部队大将左虎卫陈魁的副将黄安便漂流到了普陀港。郑成功闻之大喜:“黄安将军尚在人世!此乃我军大幸,天不绝我义军,天不绝义军啊!”

言罢,他将长鞭抛向空中。士卒们还是头一回见到国姓爷如此高兴。

郑成功向来欣赏黄安之才,但将其生还比作郑家之幸,就有些名过其实了。显然,此举是为了挽救全军消沉的士气。得知黄安生还,郑成功确实喜悦,他想把这份喜悦扩散至全军,所以才故意做出抛鞭之举。

“国姓爷所言甚是!黄安乃我军的栋梁之材!”甘辉立刻响应,兴奋地一跃而起,环视周边的同僚。他察觉到了主帅的用意,便佯装喜出望外。

如今形势下,必须要时刻提防军心动摇。郑成功不得不强打精神,每日以蹩脚的演技待人接物。每晚回到船舱都精疲力竭,比征战沙场还劳神。

船舱里通常只有郑成功一人,林统云偶尔会上门拜访,倾听好友心中苦楚。郑成功没少在林统云面前哽咽。

“放声痛哭一场,或许会好受些。”林统云建议道。

“统云已代我痛哭,我好受许多了。”郑成功无力地笑道。

“有用便好……”

“不能松懈,须知兵船损坏容易修缮,人心动摇可不易平息。负面情绪会蔓延,只要滋生便无法抑制。”

“我军遭此劫难,军心岂能没有丝毫动摇?有些事,你须看开些……”

“我怎会不明白……”郑成功无奈道。

郑成功尽量以最简明易懂的道理安抚将士:“我军马上就要远离海洋之危,进入河川地带。长江流域虽宽阔,其危险却不及海洋的万分之一。”但这并不能减轻羊山带给士卒们的恐怖回忆。将士们私下议论纷纷:长江可不是寻常的河川,和汪洋大海没什么区别。你看,我们乘的不就是海船吗?寻常的河流哪里用得着海船?

此言有故意煽动之嫌,郑成功已暗中派人调查。

此次飓风将部分生还者诸如黄安,冲去了舟山;还有部分人漂流到了北方的金山卫,抑或南方的镇海周边。然而并非所有幸存者都回来和大部队会合,其中不乏趁此机会脱离郑家的逃兵。

经调查,这些逃兵大部分都是在沿岸归降的清军,几乎没有郑家的老兵。其中又以北方籍占多数,福建籍占少数。郑军将这类北方籍的士卒称作“北将”或“北兵”。

金山卫和镇海已是大陆,附近就有清军大营,这些逃兵前去投奔,还捏造了说辞:我等在福建遭郑军俘虏,趁乱得以脱身。

这样一来,他们便能重返心心念念的北方家乡。如今的郑军之中,只怕不乏这般伺机出逃的北兵、北将。对此,林统云建议道:“眼下还是不要去追捕这些逃兵为妙。”

“有何说法?”郑成功问道。

“我军遭此大劫,北伐南京之大计起码要延期半年以上,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这些北兵既有退意,怎堪再战沙场?既然如此,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放他们自由。”

依林统云之见,裁军节流是当务之急。有这般主动离队的逃兵,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然而郑成功却不敢苟同,他摇头反驳道:“此举置军纪于何处?军纪不存,则军心不稳,迟早酿成巨患。在我看来,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将这些心怀退意的北兵军法处置!”

郑成功心中只有大义,明知不可为,为贯彻心中大义,必要强行为之。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是伸大义之战!

北伐军撤守舟山后,以林一祥为首的郑家间谍开始在郑军内部奔走调查。郑军遭此大难,元气大伤,军心难免有几分懈怠。但在郑成功眼里,这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眼下军心涣散,暗藏军中的反叛分子必然会蠢蠢欲动。若能趁此机会将其一网打尽,何尝不是因祸得福?在大义至上的郑成功看来,恢复军队的纯洁,显然比林统云力谏的裁军节流更有利。

林一祥汇总了手下收集而来的情报,再加之自己的见解,然后向郑成功汇报道:“军中确实混入了敌方细作,且妄图作乱。据传言,此次的船舶修缮,有细作暗中将部分船舶的桅杆涂成红色。他日两军对垒,这些朱红桅杆的船舶会立刻叛变投敌。”

“你如何看这传言?”

“简直儿戏,桅杆涂成红色,这还能称之为暗号?显然是有人居心叵测,散播谣言,动摇我军士气。”

“能否查清始作俑者?”

“还请少安毋躁,我等正在逐一排查,搜寻证据。”

“北将之中是否有可疑者?”

“没有确凿证据,不好断言。眼下只能说,绝对清白的只有贾世明一人。至于水武镇林世用、火武营魏标、护权镇李必、骑兵镇张魁等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嫌疑。”

“我明白了。”郑成功点头,心生一计,他誓要将这搅乱军心的毒瘤铲除,“传甘辉、林统云。”

郑成功传唤两名心腹,并非是想与其商议对策。他心里已有决断,只不过想让二人知晓罢了。

两名心腹得知国姓爷的计策,心中虽有疑虑,但没提出异议。此计策虽毒,却不失为一个奇招:对最清白之北将,处以最重的处分……

此计一出,幕后真凶自知自身难保,必然会惶恐不已,从而露出马脚,做出孤注一掷之举。

郑成功刚和两名心腹会面,便开门见山道:“本藩要严惩贾世明,解除其职务!”见二人诧异不已,郑成功又耐心地说明了自己的真意。

“此计虽妙,却要委屈贾世明蒙冤了。”甘辉叹息道。他对此计谋心存顾虑,但深知郑成功一言既出,绝无回旋余地,便不劝阻,只是难免同情贾世明。

郑成功决绝道:“大义当前,牺牲一人何足惜?再说,本藩将来必然会给贾世明一个交代,厚待于他就是了。”

同日,郑成功便以“心迹可疑”为由,罢免了援剿右镇贾世明的军职。

以如此重罪公开处分将领,想必是有确凿证据。全军虽倍感震惊,却没人敢怀疑领袖的判断。如此氛围下,真正的幕后主使必然不会坐以待毙。郑成功趁热打铁,紧接着将林世用、魏标、李必、张魁等嫌疑不大的北将依次罢职削兵。

若不出所料,幕后黑手此刻已是心藏暗鬼、彻夜难眠了。

追踪内鬼的同时,远征军的部分主力进攻象山县,以征集粮草。此战大捷,象山知县投降,以膳食壶浆款待郑军,粮草更是不在话下。

全军雀跃于大捷之时,林一祥却从舟山带来了噩耗:被罢职查看的贾世明在家中自刎了。

“此话当真?”郑成功惊疑道。

“属下亲眼所见。他向胸膛刺入一剑,稳且狠,不愧是猛将。”林一祥答道。

“怎会这样?他怎就没领会本藩的用心……”郑成功懊悔不已。

“他定是不知您的用意,否则何至于是如此结果。”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