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舅爷他真的惧内(172)
“今生今世,独爱、深爱她一人。”
“若有违背,此生不得善终。”
......
从叶府回来以后, 李景知完全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除却守灵的时候, 他整日里将自己憋在书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也是在书房草草吃两口便作罢, 为了秋闱,他整日闷头苦学, 每天就只睡那么一会儿。
他太久没有看书了,他担心自己会落下太多。
哪有什么神童,无非是他比寻常人用功努力的多。
索性这几年李景知虽伪装成不学无术的样子,但书该读还是读,没有落下太多,看看也就捡回来了。
这短短数日时间,李景知便瘦了一圈,宽大的孝服穿在他身上跟套了个麻袋似的,滑稽之余看久了却又觉得被他穿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
这些日子,叶清漪身上的伤也好的差不多了,只不过大夫说,可能要留疤。
但幸运的是,叶清漪并不是会在意这些的女孩子,她反而还安慰身边的人。
“留疤就留疤嘛,倘若没留疤,兴许现在你们就看不到我了。”
惹得众人连忙“呸呸呸”。
在柳白与柳莺即将要离开邺京的前一天,传来老婆婆醒来的消息。
哪怕多年以后,叶清漪依旧记得那一日。
那日天朗气清,万里无云,阳光明亮刺眼。
在逼仄的小屋子里,先前一同去过寒水县的几人,再一次聚到了一块,满屋欢声笑语,满室盎然欣意。
这间屋子仿佛世外桃源,隔绝了外面所有的尔虞我诈,也隔绝了那些不愿被人想起的苦与愁。
他们从老婆婆那里知道了许多有用的消息。
寒水县的那群山匪,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开始拐卖女子,然后将她们卖去北境,卖给羌族人。
但这事,当年的大当家的并不知情,是庞鹰瞒着他,同董昭勾结。
后来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朝廷已经派了人来剿匪,所有人以及所有事似乎都被尘封。
但实则不然。
这位老婆婆,是当年大当家的母亲。
董昭是与人做交易,庞鹰算是他的手下,而与他交易的人,正是明德帝最信任的梁丞相。
与叶清漪先前怀疑的不错,梁丞相其实并不是出身平民家庭,他是羌族人,这些不过都是幌子。
正因为他是羌族人,所以明德帝才会对他生出相惜之情。
梁丞相狼子野心,他想借着寒水县的山匪,一点点打通羌族与邺国,借而将邺国收入囊中。
董昭自是不信任这个“盟友”,所以特意留了一手,这位老婆婆,便是人证。
“那为何在董昭死前,他又派了一队人去灭口?”
叶清漪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老婆婆回道:“那不是董昭的人,那些都是梁丞相藏在土匪山上的人。”
原来是这样。
可是如今知道了这些,证据亦是不足,明德帝对梁丞相百般信任,恐怕说不准还要倒打一耙,说他们随便找了个人糊弄,是胡诌的,没准还会连累到老婆婆。
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
将老婆婆好生养在了这里,并派人多加看守,以免不测的发生。
眼下,就要收集证据了。
这几人里,在朝中能说得上话,也就叶世泽和蒋寒了,他们自然也是愿意帮忙的。
秋闱在即,李景知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柳白与柳莺走的那天,叶清漪依依不舍可却也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柳莺向叶清漪承诺:“漪儿,三年后你大婚姨母还会来的。”
但柳白并没有说出这句话。
搁着一段距离,叶清漪红着眼眶定定地望着正坐在马车上的舅舅,希冀般问道:“舅舅,那你呢?”
他只是笑着摇了摇头,一句话也没有说。
无声胜有声。
此时此刻,叶清漪便也懂了。
柳白常年四海为家,这次分别以后,再见已不知何夕。
但叶清漪什么挽留的话也没有说,她只是笑着朝舅舅与姨母挥了挥手,以示作别。
柳家姐弟走后,叶清漪时常会去定国公府给李景知送些吃食,她知道他用功辛苦,偶尔还会做鞋给他送去。
倒也过了一段温馨的日子。
如今这么看来,却是只剩了窦凌云这么一个闲人。
自打定国公府出事以后,李玥瑛也回到了家里,冷不丁的还让窦凌云觉得不大适应,耳边再也没有少女叽叽喳喳的声音,但先前被她养成的习惯,窦凌云却是改不掉了。
哪怕如今天气日渐寒冷,他也总会在院子里多溜几圈,锻炼自己的腿。
他盼着早日能重回战场。
那里才是他的家、他的天下。
秋闱放榜之日,是叶清漪陪着李景知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