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的早死白月光(36)
所以村里负责接收这批知青的刘会计,和被安排去接苏文宇的苏文松,一起在大清早乘着船往县城出发。
因为临江县没有火车站,这批知青估计要一起坐着车从市里赶来。
除了像是苏文宇这样临时插队的,他完全可以在码头等着知青们一起出发。
等两人赶到汽车站的时候,其他村负责接收知青的村干部也到了不少,一个个都没精打采的。
如果说第一次第二次大家都对这批知青抱有希望的话,那现在大家就是心如死灰,来的知青不帮倒忙就是最大的幸运。
看见小河村的人出现,隔壁村的人也过来打听消息,偷偷问道:“你们村知道这一次来的知青大多是哪里的人吗?”
虽然都是城里人,可是什么城的人那也是有讲究的,有些城的人那是真的一点苦都吃不得,有些则是可以认清楚现实,听从村里的安排。
很明显大家都不想要个包袱,只可惜刘会计也什么都不知道,一双精明的眼眸时不时看向其他村的人。
“这我们怎么知道?只知道这次人不少,村里的粮食有些不够吃了。”
说到最后还长叹一口气,似乎是有无限的苦楚藏在心间一样。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纷纷上前,一窝蜂地开始倒苦水。
“你是不知道,我全村的人加起来也就八百左右,除去老的小的,壮劳力也就五百。这些知青吃的都是壮劳力的份,干起活来还不如五六岁的孩子,村里的地也少,粮食是真不够了。”
“前些年第一批的时候,大家勒紧裤腰带,把自己嘴里的粮食省出来给知青吃,可现在知青越来越多,回城的又没几个,我们村也快受不住了。”
“我听说这次来的人不少,各村趁着现在的天时,还是赶紧屯些干菜,不然冬天难过啊。”
听到一水的苦恼声,刘会计冷不丁放出这个消息。
立马有人追问道:“这个消息是从什么地方听来的?”
“我们村支书说的。”
一听是小河村的村支书,再也没有人对这个消息持怀疑态度,苏老爷子的事迹那是全县皆知,在县里也有自己认识的人,并且绝不可能说这种事欺骗大家。
这下子叹气的不只是刘会计,其他村的人也开始长吁短叹,心想:这日子要怎么过哦?
在大家的等待中,还是没有知青到来的消息,没有按通知的时间到达,刘会计估计,大家都还得再等一会儿。
可是苏文宇却是不知道这个消息,他一早就在家人的安排下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些吃的穿的,像是小河村就是自己爷爷家,还免了像其他人扛被褥的麻烦。
这条路也是他走惯的,拒绝了母亲送自己到码头的提议,于是他一直在码头等待,就是没半点消息,看着太阳慢慢从山头出现。
这时的苏渔和苏春兰也走到了森林防火线的位置,临江县山多树多,防火安全一直是重中之重。
像是这样特意隔离出来的防火带,在小河村的山间基本间隔一定的距离就有一处。
这样的地方不允许种植高大的树木,每年村里还会安排人来除草,所以这种地方经常有野菜生长,也是村里人爱去的地方。
或许是两人抢先一步的原因,在嫩黄色的杂草之中,生长着不少白色的蕨菜,这种比棕色的要好吃一些。
所以当苏春兰看见的时候,根本压抑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大声惊呼道:
“好多蕨菜啊!”
苏渔穿书之后也吃了不少,看到的时候眼里也都是欣喜,这种野菜配上家里过年时熏上的腊肉,那真的是一绝。
“小渔,我们快点摘!也不要摘太多,待会儿背不回去就浪费了,别忘了我们待会儿还要去捡菌子。”
“春兰姐,我知道,我肯定不会逞强的。”
感受着背上传来的暖暖阳光,两个人都没怎么休息,就立刻投入采摘蕨菜的行列中。
迎着清晨的微风,两人沿着防火带的位置一路向前,因为防火带是建在山上,有一定的角度倾斜。
苏春兰为了照顾苏渔的安全,她选择自己一个人在上半部分采摘,苏渔则是在下面的位置。
因为再下去是一簇竹林,苏渔一边采摘蕨菜,一边采摘竹笋,感觉到自己已经装了半篓,立刻停下自己手里的动作。
按照刚刚来时的情况,加上之后还要捡菌子,再多的话,估计回家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她不想再耽误苏春兰的行程。
经常干活的苏春兰手脚麻利,在苏渔只是装了半篓子的情况,她的背篓都快要冒尖。
感受到苏渔不再继续自己的采摘之后,笑着说:“小渔,我们俩继续沿着这条防火带往前走,穿过那条小道,就可以看到我阿妈所说的,经常长菌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