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旧史(1120)

作者:梁语澄

最后三个字他讲得慢。她知是提醒她勿激进。“其实你早就在做了。深泉镇——”

“是啊,早就带你去看过。所以你若信我,很多事会水到渠成。”

他的水到渠成与她心中最理想局面应该还不一样。但她信他,也便点头,想及回来后还没见过纪晚苓,问:“相国仍在朝么?”

“在。最近议新制,他也有参与。”

“新制?”

“相国致仕,自须有人接替。然朝议多日,到最近两天,”他稍顿,“又有新提法。”

阮雪音直觉得是个空前绝后的提法。

“要不要猜猜?”他似笑非笑望进她眼瞳。

提法,不是某个人,某些人,候选之人。

他又讲新制。

“是打算,”敢想敢言如她亦有些磕巴,“废相制,改良各部司、重设职能?”

明晃晃日光里顾星朗挑眉尤显着。

“怕不是垂帘偷听了罢?”

无论顾星朗还是纪桓,其实都有改制动机。阮雪音迄今不知边境那夜纪桓予了竞庭歌怎样家训,单凭那丫头道别前几句话,以及自己从苏姓姑姑那里听得的泯君权公天下之兆,以及老师过往授学——真的很一致,很像同渊源。

而顾星朗废相制更好理解——千百年君王症候,集权。

“这谏议,”显然是猜中了,阮雪音继续小心问,“是谁提出来的?”

顾星朗恢复似笑非笑神情,“厉害得这样,再猜猜?”

阮雪音总觉他也在试自己。“相国?”

他神情证实又中。

所以纪桓请致仕,一为自保,二为谏废相?

关联由始至终各种线索,像极了表面投其所好,实则为己所用。

就像公天下之论其实也是双刃。

然君权与相权,虽随王朝更迭反复博弈甚至引发乱局,采取釜底抽薪之法是否比继续拉锯更好——没人试验过,乍想过去已是利弊难衡。

“朝臣们作何反应?”

“鸣銮殿震,五成反对,三成以为可商榷,剩下两成观望。”

“那你——”她看着他。

“放在景弘一朝,可以考虑,我自诩精力还够,也有信心图治到最后。但为整个顾氏王朝虑,”

他没往下说,阮雪音已了然。极智。而朝臣们反对,该不止于反对改制本身,也为挽留相国。

纪相请辞惹朝堂纷纭,她是听说了的。

“所以相国究竟——”

“当着臣工们我也表达了挽留意,他坚持。”

纪桓正式卸任是在三月初,满城新绿时。

自太祖立祁后,霁都再无宇文家钟爱之柳树。但那日城外送别,祁君顾星朗却带着一支青柳。

从祁宫到整座国都皆无柳,这是个谬传。那唯一被保留下来的一棵百年柳在寂照阁东北角,因方圆五里为禁地,树又在殿阁后,鲜少人知。

阮雪音两次自阁前夜入,从未注意。是故出宫时顾星朗携柳,她颇讶异,刚问明白,裙纱比新柳更绿的纪晚苓出现在视野中。

此期间她有没有找顾星朗谈家中事,阮雪音没问过。但哪怕过去郁郁时亦光彩照人的纪晚苓是显着失了神采。

她走近问安,蓦瞧见顾星朗手中青柳,笑意浅浮似叹又似讥,“折柳相送,惜别怀远。君上打算送自己的老师去哪里?”

历来辞官之后是还乡,而纪桓故乡就在霁都,本无须远走。

“老师说大半生出入庙堂、久困一城,总算卸任,预备游历山水。我不过替老师规划了行程,正巧有伴,他很欣然。”

没人知道所谓有伴又指谁。

马车出皇宫再出都城,城外界碑处,纪氏两个男儿郎已在父亲身侧话别。

冬去春来,山河复苏,新绿缀在旷野矮丘间如彩墨卷上点点工笔。纪晚苓周身青碧是工笔中最重的一划,下车快步去,见母亲立后头,脸上无忧色,不像将别,倒像——要跟着去。

“母亲?”她惶然失措,左右再看纪平与纪齐。

相国夫人且忧且笑。纪桓招手,“晚儿。”

纪晚苓挪步,三个儿女相围立。

“为父此去,再回许是数年后。你们兄弟姊妹,在前朝,在后宫,在军营,”纪桓淡笑,“虽各一方,勿忘相互照应。纪门荣辱、家国大局,要牢记于心。”

这句话里没有忠君二字。纪齐觉得是含在家国大局里了,纪晚苓伤怀未觉察,唯纪平郑重点头。

“庭歌独在蔚国,虽有蔚君悯恤,到底无依,如有可能,也要照应。”

纪平再点头。

“母亲要随父亲离开么?”纪晚苓终落泪,巴巴越纪桓肩头望相国夫人。

“傻孩子,又不是不回了。”相国夫人上前,一家五口相与共,“平儿已成家立业,今后便是纪门家主;齐儿要去戍边,”她难掩忧色,终敛住一笑,“儿大不由娘,终归好男儿志在四方;还是晚儿你,母亲最放心不下。”

上一篇:辞天骄 下一篇:哑妾她妩媚动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