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244)

作者:方瑜

将这个消息告知陈宗兴,陈宗兴也高兴,虽是旁支,可也是一族,荣辱与共。

只是嫡支,一直没有好消息传来,陈宗兴有些不高兴,当初陈德就去警告过弟弟了,弟弟也答应的好好的,不会再打压族人,好好培养,怎么如今旁支都培养出两个童生了,嫡支这几年一个秀才也没见到。

府城族塾条件更好,按理来说,考个秀才出来不难,他到京城当官的这些年,也就出了几个秀才,还都是硬考出来的吊车尾,半点灵气也没有。

弟弟偏心亲儿子,这是人之常情,谁不顾着自家,可也不能将家族弃之不顾,他得叫陈德再去看看,若是还没改,他不会再向之前那样,帮着收拾烂摊子,还轻轻放过这个弟弟了。

若非当初他爹去世前拉着他和二弟,一定要多加看顾这个小弟,他又只有这一个亲弟弟,早就废了他了。

陈宗兴思索片刻,想着大儿子迟迟未考过举人,但打理事务确是不错,不如就让他当他们这一支的族长,免得考多了不过,越来越消沉。

等陈德去查了再说吧,他再给这个弟弟一个机会。

次年开春,一直注意着房子的夫妻俩终于碰到了合心意的院子。

这是一位官员致仕,家里没有出息的子孙,手里银钱也不称手,才打算卖掉这院子。

比不了郊外的宅子,但这也是三进院,有后院,能给大一些的女孩住,一整个院子的房间也不少,一家人住进来并不拥挤,离礼部也不算很远,这就很合适。

朝廷有官员不得在为官的地方买房这个规矩,但这房子并不是写在小景名下,也就无碍,那位官员也是想了别的法子买的。

仔细看过,符合一家人的心意之后,这房子就定了下来。

一番讲价后,以六百两银子成交。

房子虽然不旧,但到底是别人住了许久的,已经是自家的房子,那就应该翻新翻新,日后住着舒坦。

杨稔看着所剩无几的存银,心痛道:“房子买下,翻新后,家里就没什么银钱了。”

嫁女娶媳,家里的大半存银都花掉了,存了几年,算上去年和今年初小景发的俸禄,总共也就七百多两银子,买房六百两,修缮翻新几十两银子,如今存银已不到一百两了。

“马上就会多起来,过俩月就要卖兔子,明年会回去收一次租子,别担心。”这几年,确实是只靠着之前置办的产业,陈如松想着,要想想挣钱的法子了,光靠小景一个人的俸禄,养活一大家子是可以,凭着之前的产业,一年存上两百多两银子。

这在之前,陈如松是满足的,但如今,对比着王家和崔家,他就不能安于现状,银子多才能过好日子。

之前置办的铺子,要想想该做些什么营生,还有那几亩旱地,除了种收获不了多少斤的玉米,是否能种别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买下的房子修缮好,翻新过后,一家人就又搬回京城。

新房子的后院,杨稔也给女儿留了房间,方便日后她回娘家好住,一些没带去王家的东西也都放了过来。

珍娘的奶娘带着珍娘住进了后院,东西厢房住着两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

与在郊外没什么差别,但住在京城,还是安心些。

“许是如今安逸了,叫我再想个挣银子的法子,却是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的。”搬回京城来住了,陈如松还是没想出那铺子用来做什么买卖好。

“也不急,咱们盯着郊外有无田地卖,置办些田地下来,还有铺子,铺子的租出去也是很赚银子的,一个狭小偏僻的都有十两一年,咱们攒着银子慢慢的多买几个一年也有上百两银子。”

杨稔觉得在京城过日子,万事要小心谨慎,稳稳当当的最好。

再一年,今年陈如松要回去收租子,恰好又有乡试。

“知行如今学得如何,你觉得能不能过乡试?”小景当初二十岁就过了乡试,如今知行都二十三了,当初院试是比小景这个哥哥大一岁过的,乡试这不知需要多久才能过。

陈知景摇摇头,“还不够,差一点,看知行想不想去试一试,他一次还未考,或许想试一试。”

陈如松也觉得二儿子应当会想去试一试,谁知他直接拒绝了。

“既然火候不够,去试也无用,我还不若在家里多看书,等有把握时一举考中。”上一次的考卷知行看过,许多考点他都还不能答出合格的答案,此时去考,也不过是白费银子和时间。

来来回回荒废不少时日,还是在家里苦读一番的好。

不过这一次,王文绪是要去参加乡试的。

第127章 完结

从十六岁考中秀才后, 王文绪就一直准备着乡试,到二十四岁,已准备了八年, 终于不负众望, 考过了举人,王家很是庆贺了一番,在三十岁之前中举,就算得上是有天赋的读书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