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魔王娇养指南(1518)
弥留特地让他们邂逅这枚魂石,必有深意。可惜它从来语焉不详。
午饭过后,燕三郎坐下看书不到两页,李开良就来找他汇报工作。
有他专门打理,燕三郎名下的产业这两年越做越大,总资产比两年前翻了三倍不止。当然,负作用就是李开良汇报的频次高了,时间长了,麻烦也……多了。
毕竟,钱能解决的都是小事,连钱都解决不了的,李开良也只有请燕三郎定夺。
“米面价格又涨了,如今粮市批价每斗八十文了,担去市场上卖,得一百一十文打底。”他递交几份卷宗,“都城六州之内,就有粮商疯狂囤粮,更不用说灾区附近,那里每斗批价就是百文,市售一百六七十文。”
燕三郎接过来一一察看,面色凝重。“大水前,每斗不过十五文。”
一斗为十四斤,原本一斤一文左右的价格很亲民;水患过后,灾区粮价翻了足足十倍之多!
这是有人兴风作浪。
眼下的卫国,反常的雨季已经过去,盛邑的地面已经有二十多天不曾被雨水打湿。
这就又回到了秋冬常旱的状态。
既然天上不再倒水,白灵川和下游的澜江潮头水位也飞快消褪,曾被淹没的农田基本恢复,又被秋阳成天久晒。卫国抓紧时间组织生产,趁着秋季成功补种一茬庄稼,这样来年夏天就有收成。
然而今年的夏粮毕竟是损失重大。大水来袭,谁也不知到底有多少顷庄稼淹了,直接烂在地里;原本堆在仓库里的粮食也泡水遭灾,就算大水最终褪去,也是腐烂发霉不能要了。
水患过后,卫国虽在秋季紧急补种,但百姓吃粮一天都不能耽误。粮价应声而涨,禽肉蛋的价格也跟着要上天。
各地商人趁机捂粮惜售,囤积抬价。
燕三郎名下的商会早就统一改名为燕记,粮食也是主要营生之一。自灾害始,李开良和霍东进就商量好了,坚持让燕记出售平价粮。
双倍期间继续求月票~
第1180章 再献计
这一方面是因为王廷上下都紧盯着燕记不放,燕记不能落人口实;另一方面,他们也要为商会以后的名声着想。
洪水迟早会退去,生产迟早会恢复,抢这么几个月的高价买卖不划算。
为了防止其他商人倒手买卖,燕记限顾客每人每天只能购买三斤。
不过其他商贩看见其中机会,立刻就雇人排队买粮,想将燕记的粮食都吞下。
李开良自然不能让它们得逞,每天限量卖粮。但这么一来,还是有大量平民买不着。于是燕记开放粥棚,每天免费发放一顿粥饭。
等到龙口堰事件过半,卫王萧宓即下令开仓贩卖平价粮。
过去几年,卫国总体上算是风调雨顺,仓禀充实,并且掌管的官员都是新上任不久,积腐之风未成,因此萧宓底气还是很足的。
王廷放粮,民间的富商们立刻抢粮,想将国仓买光以坐等涨价。这么干的大小粮商不计其数,法不责众,萧宓抓了几个带头的商会以儆效尤,可是收效甚微。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啊。堂堂国君,一时竟也无奈。
燕三郎和李开良二人分析局势,商量许久,李开良才离开邀景园。
巧的是他前脚刚走,卫王的宫使后头就到,召燕三郎入宫。
“那帮狗犊子!”萧宓拍桌大骂,在燕三郎面前也不顾及天子形象,“孤在这里节衣缩食,恨不得多省几个米粒;他们倒好,拼命囤粮想搜刮百姓的血汗钱!”
燕三郎安慰他:“平民家里也常囤米面。”
萧宓按了按额头:“澜江沿岸有大麻烦,城镇乡村都被水淹了,存粮也紧张。像受灾最重的赤湖、五指、文安等市来不及统筹,义仓一开起来赈灾就被抢光,社仓的存粮也急剧减少。”粮食主产地,今年反而成了重灾区。水患虽已退下,但恐慌正在这些地区蔓延。“更不用说凤崃山区。”
“大水已退,可以往南方运粮了。”来自修罗道的大水已经被阻断,白灵川、澜江、崃江和沿途各大湖泊水位缓落,船只又可以重新往来,相当于往灾区输血。
“各地已在救济灾民,但粮价已经炒上来了。”萧宓头疼,“百姓兜里原本就没剩几个钱。”澜江沿岸多少平民家破人亡,房子都被淹了,还能剩几个钱吃饭?
“供应汤饭的棚子,全国有近千个之多,燕记就有七十多个。”燕三郎不慌不忙,“米都煮成了饭,也就倒卖不得了。”
“知道你贡献大。”萧宓笑骂一声。
事实上,赈灾必经报、验、审三关,以确定水灾的程度、范围,并依灾情等级和地区人口来核定放粮总额,然后才由户部划拨粮食,运往受灾地区。无论灾情再怎样紧急,这些手续也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