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212)
赵仁河忙不迭点头:“儿子明白,尊师重道!”
实际上,就是不能歧视小学教师么,赵优这个堂叔,算不错了。
在这里跟渣爹一起用了一顿午膳,又讨论了一下别的东西,零碎的家常之后,赵仁河就按时回来七号院午睡了。
时不时地要跟渣爹联络一下感情,过了年他就十二岁了,有资格科举,第一个要考的就是秀才。
因为鸿基大帝规定,十二岁之后才可以科举考试,一般考到三十没希望了就不考了。
秀才的年纪是十二岁以上,上不封顶,多大都能考。
举人限定的年龄是三十岁,三十岁之后就不允许再考了。
进士则是四十岁,超过四十岁,只有一次会试的机会。
也就是说,举人考进士,只有三四次机会。
没办法,朝廷科举取士要拔擢的是官员,一个官员培养起来可费劲了好么。
就前头说的,从观政到后来的翰林院散馆(也叫毕业)起码也要三五年的时间,然后再在地方上历练几年,要是四十岁考中进士,这么折腾一圈下来,五十以上都是年轻的了。
前朝那就有“五十少进士”一说,首辅大臣就没一个年纪低于六十岁的,七老八十了还干什么啊?
这年头,人生七十古来稀啊!
按照官场上不成文的规定,这考试越早,进士中的年纪越小,越有培养价值。
据说现在的首辅大臣杨贺,杨永和大人,十五岁的秀才,十七岁的举人,二十岁及冠就中了进士,二十三岁散馆后分到了一个县城,治理有方,六年之后,升任知府;还不到三十岁呢,在知府任上又过了六年,政绩斐然;于是调入京中,那一年,杨大人三十五岁,六部轮了一圈,四十一岁的时候就调入中枢,成为了文渊阁的一员,在文渊阁待了四年,四十五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次辅,五十岁成为了首辅大臣。
据说他当个十年太平首辅大臣没问题!
不过他的爹娘年纪大了,一旦谢世,他可能就要回家丁忧,都这么大岁数了,就算守孝,父母双亲,加一起也得六年,六年之后,他都多大岁数了?
会再有起复的可能吗?
赵仁河看到这位首辅大臣的人生轨迹,就想到了自己。
科举要趁早啊!
他不求位极人臣,只要能离开这里,自自在在的过日子就行,但是前提是他没有了王府的这把遮天大伞之后,过日子也不能让人欺负了去。
第一是要有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啊!
第二就是要有功名在身。
第三么,扶持舅舅,起码亲舅舅可比渣爹可靠多了。
第四就是培养自己的势力,只是目前势力太小,只能护住七号院。
三太太不止一次想把手伸进七号院,但每次都没成功,一个是内外有别,再一个就是七号院里头众人一心,铁桶一般,别人想插手进来也没机会。
不像后院,海姨娘那寒露居,李奶娘都留下了一个粗使婆子,那是三太太在寒露居唯一的眼线。
这一年,赵仁河的两位兄长,中了秀才之后,回到学院继续深造,然后秋天的时候。
他们就去府城,参加了乡试,考举人去了,结果却名落孙山。
本来考秀才的名次就很靠后了,没有当个案首也就罢了,连个廪生都不是,只是普通的秀才。
去府学里上课,只是普通的增生而已,差一点就成附生的人,还考乡试?
“真是不自量力,现在丢人了,好了吧!”赵优正在跟赵仁河嘀嘀咕咕:“你那嫡母也真是,真当科举如此容易吗?”
平南王府这次丢人了。
送去的七八个姓赵的,没有一个考中的,全都灰熘熘的回来了。
不管是平时读书好的,还是疲赖的,都没考过去,等到榜单下来,全都傻眼了。
哪怕中一个呢,也有一块遮羞布不是?
可一个都没有中举,出身不如他们的却高中了。
其他人在欢庆中举的同时,他们只能灰熘熘的打道回府,本还想着中举之后,再娶一门当户对的女子为妻,这可是双喜临门的事情。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上次考秀才都是中了的,但名次不好,本来不该再去考乡试的,可三太太不甘心啊,眼看着大房跟二房都风风光光的娶了嫡长媳妇儿进门,下一个就是她的大儿子赵清跟二儿子赵泽了。
“她就是着急了一些。”赵仁河不好说嫡母的不好:“何况,我父亲升了官职,如今是大营里的参军文书,成了正五品的军中文官,按制,可以有正室一位,媵妾一位,良妾一位,贱妾两位。”
所以,刚刚安静下来的三太太,又开始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