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玉+番外(42)
现下皇帝处置了赵贵妃,是因为自己送信的时机把握好。既然如此,那便要趁热打铁,把赵贵妃的罪名坐实,决不许她把皇帝的心又哭软了。
刘瑾决定回宫,给赵贵妃加把火,顺便还要查清当年自己母亲的案子。杭州这边便交给定南王。
其实刘瑾是想带上陶陶的,因为杭州岌岌可危,可是转念一想,他也不知道是杭州危险,还是金陵更危险了。
临近年底,刘瑾启程回宫那天是腊月二十七,他嘱咐了陶陶自己在杭州留了人手,以备不测。
今年的最后一天,又下雪了,孟府照常吃了团圆饭,热腾腾的暖锅。
“公子,这个丸子好吃!”陶陶夹了一块肉乎乎的丸子放进了孟言昭的碗里。
孟言昭看着他,一笑。陶陶还是吃到好吃的,就能那么开心。
街上很热闹,孩童举着小小的烟花追逐,各家各户都挂起来了通红的灯笼,映的雪都红了。
除夕夜是要守岁的,孟言昭把窗户开了,能看到屋外的雪,屋里被暖炉烤的暖和。
陶陶面对着暖炉坐在软毯上,把玩着手中的大雁,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孟言昭见他发呆,笑着走过去,将自己守着的那个木雕大雁托在手心,送到陶陶面前。
陶陶猛然抬起头,随即又低头笑了笑,脸被暖炉的炭火映的有些红。
暖暖的烛光,暖暖暖的炭火,二人正被温暖包围。
陶陶忙问拨弄着炭火,望着夜空,祈祷着他身边的人,来年都平安。
不知何时陶陶困的睡了,靠在了孟言昭的肩膀上。
孟言昭就守着陶陶,守着自己的年岁。
屋里的炭火烧了一夜,照的一切都暖暖的,蜡烛直到燃尽了都没人吹灭。
新年初一,陶陶醒的很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怎么睡到床上的。
“小陶哥醒啦,公子祝福你吃饭。”家丁见人醒了,端来了热水。
陶陶揉了揉头:“公子呢?”
家丁知道,若是陶陶问公子,肯定是问孟言昭,便说:“大公子在收拾东西,说是明天回金陵。”
陶陶按捺不住的站起来:“回金陵?”心里想着莫不是刘瑾来了什么消息,于是匆匆披了件衣服就出了门。
见着孟言昭正在院里看着人收拾箱子,喊道:“公子!”
“怎么起来了?本来还让你多睡会儿。”孟言昭见他穿的少,又把自己的斗篷解下来给他披上。
“明日回金陵?是不是出了什么事?”陶陶问。
孟言昭让他安心:“没事!只是恐怕你的心已经到金陵了吧。”
陶陶不好意思的低头,他确实很担心刘瑾,也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连累更多的人。
很快,孟言昭与陶陶他上了返回金陵的路。分别时,楚仪送给陶陶一块玉石。
陶陶不解,看着手里的鸡蛋大小的白色玉石半天,也没看出门道。
“你对着太阳看。”楚仪说。
陶陶将石头对准太阳,透过光亮,看见了这洁白的石头里,有一块黑色的内心。
“以后别太相信别人了,不是谁都想像小爷我这么好的!”楚仪抱了抱他。
陶陶似乎明白了什么,有多少人都如同这块玉石一样,干净的外表下,藏着黑暗的内心。
刘瑾留下了近五十名身手好的侍卫给他们,在回金陵的路上,倒也安心。
第23章
陶陶想了很多,从他第一次见到刘瑾开始,到刚才和楚仪分别,然后靠在孟言昭的怀里,望着窗外的风景。
刘瑾早在太医院有了眼线,他到金陵时,皇帝火急火燎的传了太医。太医早被安排,只说伤在头内,虽看不出外伤,却险些要命,皇帝信了,随即派兵去拿安河侯。
皇帝问他,安河侯为何刺杀于他。
刘瑾故作有所顾忌难以言说,在皇帝的再三逼问下,才说他得知了当年块紫晶出自赵贵妃之手的消息。
刘瑾可是掐算好了时间说的,前脚说完,后脚定南王的折子就上来了,说查到了安河侯私屯了许多的粮草,如今已经悉数收来,发给灾民了。
与其狂风暴雨,不如温水煮蛙。
后宫争宠也罢,前朝二心也好。皇帝最怕的后宫与前朝暗通款曲。
那块紫晶既然能从赵贵妃手里辗转进过经过安河侯、定南王又送到皇后手里,那就一定有内幕。现下还查出了屯私粮,这怕不是要里应外合,起兵谋反。
皇帝越想越气:“给朕审!安河侯,还有赵氏!都给朕审”
刘瑾十分淡定,实时的扶了扶头:“父皇,儿臣现在头十分的疼,恐怕是内伤未愈,请父皇容许儿臣先行告退。”
皇帝自然答应,命太医一定好生照料。
他们回到金陵时,这座城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传闻发生什么大事。陶陶才放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