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番外(111)

作者:又生

如此,适应了新的生活之后,苏安一边等候家人来京,一边又把牡丹坊重新开张了起来——他知道朝中不久将有风暴来临,但,无论格局如何变化,既然逢遇灾年,他便要尽己所能,做些善事

※※※※※※※※※※※※※※※※※※※※

感谢颜疏、长生、Daisy浇灌的营养液,谢谢,一枝红杏出墙来~

感谢颜疏投的地雷,谢谢,一声惊雷平地起~

参照安叱奴,《唐语林》:“高祖即位,以舞人为散骑侍郎。散骑侍郎,五品”;《大唐新语》:“(高祖)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

O(∩_∩)O奇妙的人生呐……

第57章 巧子

何谓做善事?倾自己所有,帮助他人度过难关,而不计较自己的所得……

苏安清点一番,自家物资丰富,有大量的屯粮、腌肉、咸菜、奶酪,甚至还有廿五偷偷酿的米酒,于是,他慷慨大方地让茶娘在院子门前亮出绣花红旗,表示此处可以接济落难的旅人,又搭建了一座小木楼,专门用于安置铺位。

刚开始只来二三位,伙计们还笑话是杀鸡用牛刀,结果紧接着一天天地涌进五六伙,皆是拖家带口,满嘴乡音,说话吵吵嚷嚷,伙计们才发觉,事态不对了。

月底,又一场雨昏天黑地而下,御渠里的水流漫出,自南向北往太极宫北的低矮平原淌去,在黄土之上纵横放肆,切割出道道刀痕。长安百姓的日子倒还充裕,只是比流民散布还吓人的,莫过于宫廷中的谣言——天谴饥荒

谣言一起,雨便不再仅仅是雨,伴随粮贵、洪灾、瘟疫,终于,酿成了惊雷。

相传,至尊圣人暂弃歌舞,决定年底东迁洛阳,以减少皇室用度,朝廷为摆平灾祸,消除民怨,特颁了两项政令,一者,增调赈济粮,二者,缉拿匪盗。

长安城又闹腾起来了,瞬息万变的雨势中,家家都面对着不同的困难和机遇。

“东北边永安渠号角响个不停,工人抢修堤坝,脚夫说户部放空太仓,直接从河北、江南平级调粮,南边,冯兆尹令人在南郊搭设粥铺,足足是十里长,人挤人哟,闹得跟蚂蚁窝一样,西边闹匪患,蜀中的粮全被帮派劫走,急死了仓曹。”

然而,政令颁布之后,不仅粮价依然在涨,难民反倒还越来越多,街头巷尾,站着的不嫌腰疼,谁都唏嘘嗟叹,可细说起其中的原因,谁又都稀里糊涂。

只有平康东北角牡丹坊的阁楼上,日日都飘着闲散的琵琶弦音。人们都说,苏莫谙的曲调,原本是那样闹腾不定的气性,如今却动不离静,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是被匪盗抢了货物的落魄商人,被逼为娼的过气女妓,还是来路不明的受伤剑客,苏安都能坦然接受。他一边轮流烘烤着自己的几把旧五弦,保持其干燥,一边也听茶娘和廿五的抱怨,说客人不识抬举,却始终没让坊里的曲目停下。

寿王府如今每月都会照例送来上百石的细粮,他若觉得不够,只消提句话,十王府邸又会源源不断地供应,他甚至不需露面,只回赠一把弹过的琵琶就够了。

可话说回来,他真正体会到这场空前的饥荒与自己相关,其实,只在两件事。

一者是,因关中涝灾,南方各州为减轻北边交通的负担,对官道上运送私家货资的行为查得倍加严苛,而小路上盗匪猖獗,更不敢走,于是,苏安和家中的通信就中断了,只听顾府顾九来说,十几口人全卡在韶州边境,过年关才能通行。

二者是,涂月初时,牡丹坊又来了一位难缠的客人。这人穿草鞋,披蓑衣,进门就吆喝道:“上酒!”茶娘好心给他端茶,“啪”一声,被他打了碎。

廿五不耐烦,卷起袖子,想赶人,又见那人从脏衣里拿出书信,甩在桌上,咧嘴笑道:“真奇了怪了,下雨有什么大不了?还不去告诉东家,我是他的巧叔。”

信是半湿,上面的墨字已经被染得乌七八糟,唯有茶娘心思细致,看到了苏十八的印。茶娘道:“你可认识苏供奉?”巧子呸道:“供奉?不就是叶奴!”

巧子姓梁,五十岁,考了一辈子乡贡,结果娘子跟县里知贡举相亲相爱去,自己落得江湖行骗的下场。先前,他为了几文钱帮邻居苏家代过书信,未料到插柳成荫,传闻苏家不识字的孩子在京城混得是风生水起,近来竟还惊动一位礼部的员外郎派人回乡和县官周旋,要接十七八口人去长安,如此,怎不又酸又恨?

但见苏家人多,麻烦事多,不比自己光棍一条,便提前到访,索要恩情来。

廿五听得懵了。茶娘立即让人往诗社送信,去喊苏安。苏安也没料到,匆匆下楼来,却不知他人生中的第一部 法曲,正是从这场雨和这位不速之客开始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