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顺治爱美食+番外(316)
小家伙们在长辈们的面前掩饰不住自己心里的震惊,齐齐睁大眼睛。
当年先帝真的主动要求议和过?
皇上……给自己续杯茶;豫亲王嘴角上翘;肃亲王心里小无奈。
睿亲王不着痕迹地瞄了小家伙们一眼,“一本正经”,“崇祯时期前朝国库没银子,不是没有实力,孙承宗、卢象升这些都是能人能将……打仗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当孙承宗驻守辽北边境稍微受挫,言官就开始弹劾他,各方势力借机排挤,崇祯皇帝又动摇……。”
皇上安静地听着叔父讲述这些“陈年旧事”,端坐品茶的表情没变,眼睛微合。
小阿哥和他们的堂兄弟们听得兴致勃勃--有关议和的事儿记载太少,他们都不大清楚。
肃亲王默默在心里叹气,皇上和先帝几乎没有感情,小家伙们想知道又明白不好知道的模样青葱稚嫩。
他不由地想起自己在他们这个年纪,和先帝,兄弟叔伯们一起征战的年少时光。
说起议和之事,事关先帝的颜面自然不好多说,咳咳,睿亲王和豫亲王除外,但他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满洲想要打进关内几乎没有可能,就是后来要硬打也非常困难,胜负难定。
这就是皇上经常说的“综合国力”。先帝顾虑八旗内部纷争,顾虑满洲百姓不堪常年征战的重负,顾虑前朝能人辈出,在崇祯皇帝一登基作势要振作的时候,是真心要议和。
给崇祯皇帝的信里连“去帝称王”的话都有承诺。
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也就是皇上出生那一年,满洲举国兵力攻打京畿地区,崇祯皇帝再次英明地启用卢象升,满洲军队一开始被卢象升的气势打蒙,胜算很低,结果,大将军卢象升被身边的文官们、宦官们排挤,被崇祯怀疑,没有粮草补给,兵权有名无实……
十多万的大军他只能指挥两万,最后英勇战死。
作者有话要说: 八百里加急,顾名思义,一天八百里,每天不停地换马换人,信件从发出后到被收到,没有一刻停下。而且不是一路,好几路,防止有人路上截信。
第121章
“……一开始蒙古各部是联盟大明辖制满洲,直到满洲背水一战占领高丽, 获得高丽的物资粮草支持, 蒙古各部才真心和满洲结盟。
这对双方局势是一个大变化, 到崇德三年左右满洲和大明境内都是颗粒无收大灾荒, 大战之前, 崇祯皇帝却是也有议和的意思。
当时前朝内忧外患有些忠臣也看的明白, 有心议和的也有,只是崇祯皇帝心里着急却没有刚断,可能怕担着‘议和皇帝’的名声?他要秘密议和, 事情泄漏议和大臣陈新甲被斩首。”
睿亲王的话音一落,小家伙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做皇帝, 如此寡恩无信?
长辈们对着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模样笑容慈爱, 也没说什么“什么样儿的人都有, 什么样的皇帝都有”的话。
众人一起听睿亲王接着说。
“有了这个事儿在前,后来崇祯皇帝再次询问臣子, 现在国家内忧外患, 应该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满腔热血要一拳定内乱, 一拳平外患。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先议和满洲, 或者答应李自成的要求封他一个“王爷”, 他的下属--兵部赵郎中领着一伙儿人对杨嗣昌破口大骂,说他没有骨气。
当然那个时候满洲也不再打算和大明议和。”
一帮小家伙们听得似懂非懂,睁大眼睛,张大嘴巴,呆呆不可言。
如果当年大明成功议和一方, 先平定另一方慢慢扭转局面……不过崇祯皇帝的性情如此多疑不定……
小家伙们有模有样的“灵性聪慧”,睿亲王瞧着欢喜,笑眯眯着脸,“后来李闯王一路向北打,按照史学家的研究,崇祯皇帝在北京沦陷之前,还有另一个挽救局面的机会--迁都南京,可他犹豫之下又打消了主意。”
“《崇祯实录》的说法,一开始是崇祯皇帝的嫂子--天启帝朱由校的皇后张氏反对,崇祯皇帝提议太子和两个弟弟先去南京,据说当时太子连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着随时南下。可关键时刻,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站出来劝阻。
皇上要重演唐肃宗灵武即位的故事吗?”
…………
好像很有道理?
小心你儿子跑到南京后另立山头,这样你的皇位就做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