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983)
里屋门帘后偷听的小北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但这下子,她也不能躲着不出去见人了,只能就这么一身走出去,不好意思地行礼见过汪道昆,却看也不看汪孚林就说道:“伯父说的是,他这些天都闲够了,是应该好好做做事。”
媳妇都胳膊肘往外拐,这叫什么事!
汪孚林无奈地摇了摇头,却也知道这事没得商量,而且在做官之前,熟悉一下某些官面来往的东西,也确实是历练。然而,在这独门独户的地方住惯了,一下子要住到别人眼皮子底下去,他还是不得不小小抗争一下:“伯父,我就住在这里,每天带着秋枫过去帮忙不行吗?你那地方有限,人口又多……”
“不行。”汪道昆一口回绝了汪孚林的软磨硬泡,随即淡淡地说,“而且眼下就走。晚间的时候,子理兄会但我那去,他对你颇有兴趣。”
谭纶谭子理?曾经在东南抗倭,名声不下胡宗宪,而后又在蓟辽坐镇多年的那位兵部尚书!
汪孚林这下再也不讨价还价了,郑重其事点了点头。至于收拾东西,他在这新家还没有添置什么,不过一些衣物书籍,但带上两个厨子才是最正经的。两刻钟之后,一辆骡车就跟在汪道昆的轿子后头出发,不多时稳稳停在了汪府门外。这一天是汪孚林在汪府少有吃的一顿安稳饭,虽说有食不言的规矩,但饭后上茶时,汪无竞便对汪孚林的到来表达了毫不掩饰的喜悦,以至于汪道昆都不禁面露微笑。
他年近四十方才得子,而且汪无竞又是庶出,另一个庶子更小,若非吴夫人贤惠,亲自教导,汪无竞性子养得很好,只怕他若有个万一,这孩子的将来总难免坎坷。所以,他越发觉得自己把汪孚林拎回家里住是正确的选择。
一家人正说着话,外间便通报说谭尚书到了。这时候,汪道昆便站起身道:“仲淹,仲嘉,你们和大家继续说话,我和孚林一块去见客就行了。”
出了屋子之后,汪道昆就低声说道:“之前你在徽州加冠成婚的时候,虽说歙县学宫冯教谕给你起了一个表字伯信,你那时候是秀才,所以可以接受这份好意,也是表示你不忘本。但如今进京之后,另外由朝中名臣取个表字,则表示你已经步入官场。我本意是请首辅大人定夺,但没想到你居然和张家扯上了这么深的关系。现在看来,谭子理最合适。”
听到这里,汪孚林忍不住大为感激汪道昆的周到。他其实并不太想和张居正这位强势首辅关系太深,可一切的发展根本由不得他。好容易这次把关系给扯清楚一点,那么就把这件重要的事托付给汪道昆和戚继光的老上司谭纶,那肯定绝对没错。
第五一四章 大司马
兵部尚书谭纶这一年五十有四,比吏部尚书张瀚小十岁。和张瀚从廷推第三位盖过呼声最高的葛守礼和朱衡,一下子掌管吏部相比,他这个兵部尚书虽说因为在东南抗倭有功而名至实归,但实则并不是没有和他一样资历雄厚的人,比如说王崇古。尽管王崇古还要年长五岁,但往日朝会上相遇,别人暂且不提,就连谭纶自己,都觉得王崇古更显得年轻些。
究其原因,他先在福建这样气候温暖湿润多风雨的地方干了很久,而后又在酷寒的蓟辽呆了多年,两边迥异的气候让他的身体负担很大。此时此刻,哪怕在通着地龙的温暖室内,他仍然坐在火盆旁边,身上披着厚厚裘袍,不时咳嗽一两声。
当汪孚林看见这位疲惫老者的时候,几乎难以相信,那是在胡宗宪之后一度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还是比胡宗宪更深通自保之道,能够在倭寇之乱渐渐平息之后,又在蓟辽保定总督任上练兵有成,大受褒奖,成功证明了自己不但适合东南,也能镇得住北面蒙古人的中流砥柱,真正能文能武的全才。只是眼下,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谭部堂,成了一个蜷缩在火盆旁边的年迈老人,只有这会儿那完全睁开的眼睛中,透出了犀利的光芒。
“拜见大司马。”
见那个随汪道昆进来的少年上前下拜,谭纶便微笑着摆了摆手说:“无需多礼,我和伯玉是相交共事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的晚辈也就是我的晚辈。不过,就是他嫡亲的弟弟,堂弟,他也从来没有这么上心在意过,可之前因为你遭人非议,他背地里对我倒了一堆苦水。所以,风波既然过去了,我就想着来看看他这个如此维护的侄儿到底怎样。毕竟,我这个兵部尚书时时刻刻有人盯着,要是哪天不在衙门,不称职三个字立刻就上来了。”
这是说的谭纶自从回京任兵部尚书之后,就被几个御史弹劾体弱多病的旧事了。那时候先有高拱的门生御史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打算推举海瑞取而代之,而后隆庆去世万历登基,谭纶在陪万历皇帝祭祀的时候咳嗽不止,又有两个御史先后弹劾,若非最初有吏部尚书杨博助言,后来又有张居正杀鸡儆猴,哪怕就是谭纶这样战功彪炳之人,也坐不稳兵部尚书的位子。即便如此,谭纶也曾经三次上书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