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志——狮牙之卷(69)
装备
铁浮屠装备着依据河络技术打造的厚重铁甲,把带着尖刺的肩铠、裙甲、腿甲、铁手套和铁马靴与钢铁打制的胸甲批挂起来之后,一骑铁浮屠就是一个致命的杀戮机器。铁浮屠的铁甲上有支架,他们把沉重的长矛架在支架上,驱动胯下巨大的战马,就可以轻易地将正面的敌人刺杀。
楚卫山阵
楚卫国的精锐步兵。身披铁甲,手持长枪,以密集的步兵方针和铁枪组成的钢铁之林,战场上真正不动如山的战阵。结阵之初这些铁甲枪士都是半跪在地下的,以枪柄长达两丈的巨型长枪结成密密麻麻的枪阵。移动时他们将重达三十斤的生铁枪奋力举起,这些铁枪沉沉地落下,每一枝长枪都压在前面枪士的肩膀上,密集的枪阵就这样形成。层层迭迭的枪锋构造了一片钢铁荆棘。风炎北伐中依靠山阵强悍的战斗力,东陆军队终于可以在蛮族铁浮屠的马蹄下站稳脚跟。
建制
楚卫山阵共三旅,山阵依靠的是整体式的阵型而不是单兵的武力,其建制编成比普通军队要大。一般以六十四人为一排,一百二十八人为一队,二百五十六人为一标,一千零二十四人为一协,四千零九十六人组成一个镇,依次编组。
征召
同各国的精锐一样,山阵也是从普通常备军中选拔精锐组成。山阵三旅每年都会到普通常备军中挑选强壮勇猛的士兵,加以方阵行进作战的训练之后补入山阵。
战术
山阵作战时排成密集的方阵,每一排的士兵都把铁枪架在前排士兵肩上,在对抗骑兵时,则把长枪后端抵在地面上作为支撑点。山阵由于其缓慢的行进速度而常常执行防守正面的任务,以其不动如山的防御来挡住敌人的进攻,然后其他部队从两侧杀出袭击敌人的侧翼。
装备
由于大型方阵是最容易发挥投射武器威力的目标,所以山阵的士兵都穿着沉重的铁甲,他们的武器则是重达三十斤的特制的铁质长枪。
四、北陆兵燹
天拓战云
北离十七年春,天拓海峡再次被战争的彤云遮蔽,白清羽的舰队在七年之后重临瀚州。但这次的大军面对的不再是七年前志骄意满的蛮族,而是已经磨利爪牙的恶狼。
▲风炎第二铁旅北伐进军示意图
吸取了前次北伐的教训,这一次的胤军放弃了全面占领的思想,只是沿着铁线河和雪嵩河径向北都城做凿穿攻击。
前一年的秋天,钦达翰王吕戈的虎豹骑横扫了瀚州所有的东陆驻军,只有两个斥候勉力逃回天启,但白清羽只是点点头。当然,在风炎皇帝的心中,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既然两边也都知道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抢先宣战的一方是谁,其实也并不重要了。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白清羽的诏书驰行东陆,在三个月内,十六国诸侯十五万大军络绎来到毕止,一时铁甲云集,枪戟蔽空。算上整编之后的羽林天军,二次北伐的风炎铁旅高达三十三万之数,号称四十万大军。
东陆的海军汇集狭窄的天拓海峡,将大军运往北陆,《大胤皇帝镜明史》中说:“帆樯相接,桨轮相比,海峡几成通衢。”敖庭慎身为淳国公,又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他下令将毕止全部的行政都为接待北伐大军服务,甚至不惜迁走了靠近码头的两千户居民。
▲自李景荣重新开拓西陆,东陆制船一日千里。风炎年间,船只从尺寸到吃水都翻倍上涨,战船进步也十分明显。图为淳国狮门斗舰,以船首的拍杆而闻名。
蛮族并没有试图在海上截击东陆的船队,而是选择了彻底放弃水战。在第一次北伐中,风炎铁旅依托铁线河,取得了巨大的运输和行军优势,蛮族的智将阿祖格将大量长船装满石头沉在河中,试图与东陆在平原上靠陆战一决胜负。
当白清羽的舰队渡过天拓峡时,蛮族的九煵部只是象征性地射了一阵箭雨就不慌不忙地向内陆撤去,在长达数百里的平坦海岸线上,蛮族显然无力对抗拥有海上支援优势的东陆舰队。但在北陆辽阔的草原上,胜负就各凭实力了。
吕戈用十五张羊皮赎来的阿祖格显然是北陆少有的智将,但苏瑾深却是天才。
和第一次的推进方式不同,苏瑾深这次要打的是一场穿心战,大军将从雪嵩河与绯云河之间的平原一路北上,跨越彤云山跑马隘,直捣北都城,将蛮族的骄傲彻底而迅速地捣碎。这条路线是第一次北伐时叶正勋的游击路线,而此刻已经是大胤将军的叶正勋则与彭千蠡带领八万大军,沿第一次北伐主力进军的路线前进,目的是吸引北陆主力,掩护风炎大军的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