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看我(179)

作者:一明觉书


他低低地應瞭聲,說:“我相信你。”

……

臨近黃昏時,所有備好的冬至盤都送到瞭百姓手中,京畿衛疏散著剩下的百姓離開此地,李藏璧等人也從偏門回到瞭馬車上,沿著原路返回宮中。

今日是冬至夜,城中免瞭宵禁,四處都極為熱鬧,但李藏璧沒空遊玩,饋遺事畢後就匆匆趕回瞭拱玉臺,待到夜幕降臨又更換衣衫,從嘉福門一路趕去瞭崇仁坊。

推開院門,元玉正卷著袖子在簷下喂元宵,主屋的門大敞著,七八個人圍在桌案邊收拾滿桌的文書,見李藏璧來瞭都停下手中的事情轉身行瞭個禮,她擺擺手示意他們繼續,側頭看向在院中等候的酈敏,問:“怎麼樣?”

酈敏神色凝重,道:“我們比對瞭兩方的文書,發現謄錄確實有問題,從崇歷八年的九月開始,計薄中就有些錢數並不相符。”

李藏璧道:“計薄都是要蓋印的,也能謄錯?”

酈敏道:“不僅是錢數,還有一座堤壩所用的石料和木頭也不一樣,都水監的原作寫的是楊木,但都水監的謄抄本中寫的卻是松木。”

李藏璧道:“我記得你之前說過河道最適合用的是松木樁?”

“是,而且楊木比松木便宜,”酈敏道:“石料用的數量也差得很多,折銀起碼有上千兩瞭。”

“還有其他地方用過楊木嗎?”

“隻有一些棧橋的圍欄,扶手用上瞭,其餘的便沒瞭。”

李藏璧思忖瞭半息,道:“難道說隻是修堤的官員中飽私囊?”

酈敏道:“有這個可能,當年孫原湘大人雖然主持瞭整個澹渠的修建,但因為很多地方需要同時動工,他也沒辦法每一處都親自監工。”

李藏璧問:“那這段堤壩的主事的官員是誰?”

酈敏道:“主事官員是工部的陳物之大人,但監工是時任青州府通濟道令使的徐聞之,他是徐雲競大人的第三子,和帝君是同輩之人。”

“又是徐氏?”李藏璧眉頭微蹙,“為何查來查去都是徐氏這裡出瞭問題?”

酈敏也想不明白,道:“可若真是徐氏貪贓枉法……為何時至今日澹渠還安然無恙。”

“一段堤壩差距千兩其實不算大,”一旁的元玉聽著她們交談,適時道:“隻是使用的年限不同而已,楊木雖然不如松木耐水,但也並非不能用,至於缺失的那些石料,如果每一處都少的差不多,問題反而不大,就怕某一段被做空,那樣的話輕易就能被掘開,導致整條堤壩一起垮塌。”

聽聞此言,李藏璧心下一沉,另問道:“鄭憑遠的事呢,查得怎麼樣瞭?”

“先前說的那筆錢就是他自己出的,並未尋求傢中或是親友幫助,”酈敏道:“至於生平,隻查到瞭他是貞紀二十年的考生,出生在雩州府武詠道的一個小村,傢中務農,母親在幼年就去世瞭,他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傢中境況很一般,但他自小好學,十七歲時第一次參加應試正考就列雩州府五十六名,後來就去瞭雩州府的明山道,從最底下的錄事一路做到瞭府牧從事,運送木材之事後的第三年,他就被調任到瞭乾京。”

“意思就是鄭憑遠不一定能出得起那筆錢,”李藏璧擡手摸瞭摸元玉懷中的元宵,道:“那現在就隻有兩種可能,要麼,就是修堤的官員中飽私囊,想要借此貪點錢財;要麼,就是那莫名其妙出現的楊木就是鄭憑遠運送時丟失的那一批,他出不起那麼多錢,所以想以次充好,蒙混過關。”

元玉提出疑問,道:“那缺少的石料怎麼解釋?”

李藏璧道:“那就要問他背後的人瞭。”

元玉道:“他背後有人?”

“那是澹渠——” 李藏璧強調,道:“母親費瞭那麼多心力,不可能會讓一個小小的府牧從事破壞,後面一定有更大的勢力。”

她側頭望向酈敏,問道:“那條堤壩在哪裡?”

酈敏道:“都水邑,惠水城。”

————————————————

十一月廿七這日,元玉等人從乾京啓程,一路西行去往瞭都水邑,進入此地後各自分道,分別去向瞭自己出發前擇定的城池。

各學子行探查之事,並非都是獨身一人,除瞭隨身保護的四名京畿衛,還有當地接待的官員,惠水城派出接待元玉的人是令使從事,名喚陳無雙,是個三十歲左右的女子,容貌姣好性格外放,剛在城門口接到元玉的時候就想擡手來拍他肩膀,嚇得他登時往後退瞭幾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