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公主不垂帘(142)

作者:六十甲子


如此一來,為瞭能讓傢族繼續他們的榮光,勛爵子弟自是不敢有任何倦怠。而這高季興便是他們高傢的第三代。

第 69 章

當天, 李璟回宮之後便被立即被請去面見皇帝。至於父女二人究竟說瞭什麼,除瞭那兩位之外,也就隻有皇帝身邊的那位吳總管知道瞭。

開國男高傢祖上原是武將出身, 因助李氏改朝換代得瞭子爵的封,到瞭高季興的祖父那一代獲罪被降爵。

那個時候高傢在軍中還有些人脈,如是發憤圖強, 同祖上一般建功立業,也不是沒有翻身的可能。

隻是因為那高季興的祖父當時是嫡支單傳,其母舍不得兒子, 便想著能在京都尋一個文職。可是高傢當時剛剛獲罪,自是無人能為其說項。而高季興的祖父又非是讀書的材料,考試屢試不中,等到高傢反應過來的時候, 轉頭發現他們傢已經脫離軍方太久。

高季興的父親知道自己不是看書的料, 想著即便是如今軍中已經沒有同他們高傢相識的老人瞭, 可他好歹有爵位在,從軍之後再不濟也能得一個小校的身份, 隻要能建功,他們高傢的爵位就不會在第三代丟瞭去。

大概是時運不濟, 高季興的父親在隨著先帝狩獵的時候墜馬摔瘸瞭, 最後是由高季興的叔父頂替瞭位置。隻是不到半年,邊關送來消息, 說人戰時失蹤。

戰時失蹤有兩種可能:一是死不見屍;二是被敵方俘虜。

如是第一種, 即便悲傷卻也隻能認瞭這個命,可若是第二種被坐實, 即便是因為軍職低而不被朝廷降罪整個高傢,但高傢自此之後在京都就再也擡不起頭瞭。

無奈之下, 高傢隻能是為高季興的叔父立瞭衣冠塚,從此以後高傢在無此人。

眼看著高傢兩代毫無建樹,他們隻能把所有的期望放在瞭高季興這一代。也不知道是不是高傢真的是得罪瞭神明,那高爵爺隻生瞭高季興這一個兒子,其他妻妾皆無子嗣。使得高傢即便是想要將庶子記在正妻的名下,以作嫡出都不能。

坊間倒是有閑人議論說是高傢祖墳位置不好,也有人說怕是那高爵爺早年墜馬的時候傷瞭根。

然而不管怎麼說,如今高季興得瞭三甲末等,讓高傢好歹是躲過瞭削爵的結果。

而高傢大概是戰戰兢兢的過瞭這麼些年,在得知高季興會試得中那一刻開始,就似自傢子弟得瞭狀元一般,大宴賓客好不熱鬧。

高夫人的母族也開始主動同高夫人商量子女之間的親事瞭。

一些想要看高傢笑話的人,想著自那高季興中舉之後兩次常科、一次恩科都未得中,本以為高傢也就這樣瞭,誰知道最後竟是讓他給中瞭。

會試及殿試的卷子都會由翰林院摘錄成冊,供天下學子閱覽,而京都的學子則是最先能夠拿到這摘錄的。如此一來,高季興兩場考試兩級分化的表象也暴露在瞭衆人面前。

不過歷年來這樣的試卷倒也並非罕見,最後也不過是讓那些沒有考中的學子抨擊瞭一段時日罷瞭。

衆學子考中進士之後,朝廷不會立即給予官職下派各處,而是需要吏部進行一年的審查之後,在進行分派。

為此,有些門路的自然是不竭餘力的為自己疏通門路,期望能夠得以滿以為職位。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今次吏部竟是突然選調瞭三名新科進士,以協助各州水患賑災為由,將他們直接分派到瞭聽都未曾聽過的幾個縣。

那三人均為京都世族子弟,原本都是打算即便是留不到京都,被分到京畿一帶也是好的。然吏部突然調令被分派到地方,這自然是要好生打聽一番的。

吏部尚書周大人雖然還在位,可都知道眼下這吏部尋誰都不如尋那吏部侍郎張賢通來的方便。

三傢各自尋瞭門路找到張賢通那裡,想要得個緣由。然而最後隻是得瞭一個“朝廷惜才,不願讓他們三人荒廢這一年,願他三人能夠一展才華,建立不世功勛。”

此話一出,這三傢自然是明白他們是得罪瞭人。想現在雨季未至,各地也未有水患上報朝廷,哪裡需要賑災啊?這明擺著就是有人故意使瞭手段。

三傢聚在一起,詳細的詢問他們究竟是在何時何地做瞭什麼?得罪過什麼人?那三人想瞭又想怎麼也想不起自己哪裡得罪過人。

最後終於有一人提醒道,能讓吏部在不經過審核而外放新科進士,對方一定不是尋常人。他們三傢為瞭傢族能夠更進一步都各自投效瞭幾位王爺,除瞭官場應酬之外,平日裡也不甚親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