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酒娘子(美食)(11)

作者:二垚呀


山路本就崎岖不平,三人只能捡一旁的枯枝当拄拐探路。

寂空寺坐落在一大块岩石的平坦处,若从下往上看大概在石壁半山腰。

它背靠着石壁,平滑处开凿着一排排洞窟,里面雕刻着一尊尊佛像,姿态各异俯瞰红尘万千,有些空白处还雕刻着经文。

柯山这个地方曾是采石场,因此留下了许多石壁石窟,并建了寺庙。

整个柯山并不止寂空寺一座寺庙,再往上走还有座禅寺,别的山头也有寺庙,但这里的红梅是一绝,素斋也是一绝。

禅寺则是桂花林出名些,秋天的时候叶蓁蓁也来过一趟,在禅院吃了桂花糕。

寂空寺的山门要靠香气才能寻到,不见其寺,先闻其香。

山路的尽头被两棵并排而立的古松挡了视线,若不注意拐弯便会走到另一条路,另一座寺庙。

梅花的香气若有若无,还混杂着松针的清香,那是一种冬日山林的味道。叶蓁蓁贪婪地猛吸了几口,她尤其喜欢这种天然的清香。

三人从古松底下穿过,眼前豁然开朗。寺外就有一株红梅料峭而开,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香客。

人静山空,叶蓁蓁在寺里转头四顾,天与地与山与寺上下皆白,并无二色,像是被装在晶莹剔透的琉璃盒子里,登阁远眺才望见青松香林。

寺庙墙体一般刷的是黄漆,而寂空寺却是用的灰砖,一下雪白茫茫覆盖一片。若非有这红梅,怕是连寺庙都要隐于山中了。

美景虽美,却不抗饿。到了午时,肚子叫了一路,叶蓁蓁决定先安抚自己的五髒庙,便去了斋堂。

她们去的有些迟,斋堂门口已排了一行人等素什锦。

寂空寺的素什锦是浇头,香客自己选面或是饭,还有粥,都只要五文钱一份。

叶蓁蓁喜欢吃面食,斋堂用的苏式面,纤细筋道,韧性十足,她更是喜爱。

苏式面不能煮久,火候很重要,煮久了面软趴趴的黏在一块就不好吃了。

斋堂煮面就一个炉竈,上面架着口大锅,大锅四周钉着竹条,竹条上架着捞面的竹篓。

煮面的小和尚动作麻利,将面投入到煮沸的水里,又迅速将隔了两三个的竹篓捞起,把面放进清汤里再递给另一个小和尚。

一个接一个的煮面又捞起,次序丝毫不乱,时间算的刚好,面汤也没有洒出来。

叶蓁蓁盯着自己的那碗面到了另一个小和尚的炉竈前,他舀了一勺素什锦便示意她可以端走了。

找到位置坐下便开始吃,先不要将素什锦搅散,而是从面中间夹。

细面加上素什锦满满一口,细嚼慢咽感受细面的滑韧和素菜的清新。

再喝一口面汤,领略汤底的淡雅。就是为了这口汤,才不要一来把素什锦搅散。

苏式面的汤底是面的灵魂,分红汤和白汤,但不论红汤还是白汤都含荤食。

寂空寺改了汤底,用的是萝蔔,白菜,鲜蘑熬出来的素汤。

天天吃可能过于寡淡,但偶尔一回喝到如此清淡的汤底还是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洗涤。

细面上的浇头吃起来有点像罗汉斋,但菜的种类没那麽多。

素什锦里有豆芽,香菇,雪里蕻,木耳,金针菜,荠菜,冬笋,酱瓜,百叶,烤麸十种,会按时节换其中一两种。

为了搭配细面还用了勾芡,因而吃起来味道有点罗汉斋的意思。

苏式细面得吃的快,不然面吸饱了汤汁就坨了,面也软了。

叶蓁蓁觉得第一口是最好吃的,好吃到她不敢先喝汤。而后细面打散了逐渐跟汤和素什锦融合,又是另一种味道。

吃饱后三人皆有些倦意,喝着寺里的清露懒洋洋地不想动弹。

“再不走越发困倦,我们走吧!”最后还是苏幕将一对懒主仆扯出了门。

三人见佛即拜,又面见了住持捐了香火钱。

叶蓁蓁问住持:“大师,我见寺中红梅开的甚好,吾母缠绵病榻无法前来,却念着寂空寺的红梅。不知住持能否折下一枝予我?”

“善,施主有此孝心属实难得。槛外植有一片红梅林,净尘,你领着施主前去取梅,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梅林内寒香扑鼻,叶蓁蓁选了一枝约莫三尺有余的红梅。主枝粗壮,旁枝没有多余的弯弯绕,只有几枝小的直挺分枝。

寂空寺的红梅颜色红的正,有些红梅虽也是红梅,却是偏粉,跟桃花的颜色差不多。

正夸红梅颜色好,天空落下豆大的雪点,叶蓁蓁对净尘说:“麻烦小师父走一趟,天落雪了您回吧!我们从这儿下山了。”

净尘没有言语,双手合十朝她一拜便目送她们下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