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875)

作者:名剑山庄
比较江山社稷为重,区区一女子,何足道哉。再者,吕氏毕竟是母亲。朱雄英但凡想要一个好名声,就不会做的太过。

当然了,即便做的太过分了。也无所谓。

反正他看不见了。

出于这种想法,太子给朱允炆找了几名老师,都是那种古板,而且年纪很大的老儒。在教育朱允炆这一件事情,很是严苛。所教的东西,不过是四书五经。连史书都不怎么涉猎。

皇家的孩子很早熟的。朱允炆一开始不清楚。但是很快就明白了。

当年太子在大本堂的时候,固然是学习四书五经。但是经史子集,兵法战策。等等几乎是无所不读,再有朱元璋的言传身教,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有的教育模式,而是读四书五经做秀才。

并不是说四书五经不重要。而是皇帝需要更多四书五经以外的知识。

这个时候,朱允炆岂能不知道太子的想法。

只是一方面,朱允炆本身是有野心的。不,应该是那一个龙子凤孙,对那把椅子是没有想法?另外一方面,朱允炆也很担忧自己的未来。担忧自己的母亲,想要有所作为,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思来想去,朱允炆唯一能做的,就是没有人教他这些东西,他自己来读。而为了了解朝野变化,读报也成为朱允炆每天要做的事情。

而丁显,而今报界第一人。数篇文章,如黄钟大吕,更是第一等风云人物,自然进了朱允炆的眼。

有一些问题,在朱允炆心中隐藏了很久。他不知道向谁去问。这才找了一个时机,将丁显给请过来。

朱允炆说道:“有几件事情,我不大明白,今日特别请丁先生来指教一二。”

丁显此刻已经根基朱允炆的年纪,身形,揣测朱允炆的身份,说道:“殿下请问。”

朱允炆说道:“孤看你,连篇都在说,开海之害。堪称祸国殃民。但是这开海之事,难道就没有一点好处吗?我听说活,去岁海关银有近五百万两之多。山东赈灾,高丽征战,大多出于海关银?难道这对朝廷上下,没有一点裨益之处了。”

丁显沉思片刻,说道:“这一件事情,就要看殿下从什么地方看了。天下之事。从来因道制术,而不是因术制道。开海数年,国库充裕,这是大好事。但是,这一件事情,对朝廷真的好吗?殿下,首先要明白,大明天下是何人之天下?大明之天下该如何治理?”

朱允炆听丁显如此说,立即来了心思。这些事情从来没有人给他讲过。朱允炆身形微微前倾,说道:“愿闻其详?”

丁显说道:“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此北宋文彦博之言,而今依旧是金玉良言。可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前元骑兵之强,冠绝天下,即便是本朝精锐,也未必能匹敌。然不足百年而失天下?何也,是元军自相残杀?军威不在?非也,洪武五年,魏国公提数十万大军,与王保保决战塞外,险些全军覆没。可见蒙古虽弱,但军威仍在?”

“正是,鞑子不知道读书人的好处。没有与读书人共天下。反而尽用急功近利之徒,求一时之利,绝天下之义,将朝廷理财之职,犹如做买卖。令色目商人扑卖之。某言,我可征税十万,又某言,我可征税二十万,而后者得之。于是,官员急于搜刮,百姓死于赋税,这一夫作难而七庙堕。乃有今日。”

“是以,孟子见梁惠王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仁义在,而道生之,道生而利随之,未有天下行仁义之道,而国库乏用之朝。”

“重教化,淳风俗,治国之根本也,利者,仁义之末,德之薄也。弃本而求末,臣未知其可也。”

朱允炆听了,心中思忖片刻,说道:“丁先生高见。只是,皇爷爷为何不纳此言?”

朱允炆觉得他说的都对,最少在丁显的理论下,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是的。比起区区几百万两的赋税,稳固的社会体系,才是朝廷应该重视的东西。只是他这一问,让丁显不好回答。

他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就要说朱元璋哪里不对了。但是朱元璋是能随便指摘的人吗?

特别是对着朱允炆,对子言父,对孙言祖,都是大忌讳。

丁显说道:“臣以为,这是陛下权宜之策。朝廷建国二十余年,战事频繁。国库空虚,自然要取之于海上,用之于北疆。只是非太平盛世之景,当九州息干戈之事,此事宜可罢之。”

朱允炆说道:“那要到何时啊?”

丁显心中转了一个圈,身体微微前倾,低声说道:“或许,要等殿下执掌天下的时候。”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