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735)

作者:名剑山庄


何夕不知道,也不敢多想。

朱元璋说道:“朕有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你。”

何夕说道:“陛下请讲。”

朱元璋说道:“朕要迁都北平。或者说北京。这一件事情迟早要做。不如朕来做。”

何夕听了朱元璋此言,再联系到朱元璋之前所言,一时间有一些恍惚。别朱元璋大手笔给镇住了。

丝丝脉络终于联系起来了。

朱元璋这是要对大明改换根基。

因为迁都这一件事情,本身就与变法有联系。最典型的是北魏孝文帝,他就是将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让北魏根基,从拓跋氏以及游牧部落权贵,变成了北方汉人集团。

让北魏有了更高上限。同时也埋下了北魏分裂的种子。

如果,单单说迁都。何夕不会这么想。但是结合朱元璋之前所言。何夕岂能不明白。

朱元璋认为,在南方这种传承几百年的宗族根深蒂固。他能压制一时,不能压制一世。一个人是不能战胜一个阶级的。能战胜一个阶级的,只有另外一个阶级。

而迁都,将都城从南京到北京。并不仅仅是一个迁都,而是从旧生产关系根深蒂固的地区,来到旧生产关系的边缘地区,将大明朝廷原本的支柱,也就是地主阶级,换成新的支柱。

而这个新支柱,就是何夕来打造的。

这样大手笔,注定了大明未来十年,决计不会平静的。

第一百零四章 迁都准备

何夕回过神来,发现朱元璋在注视着他。朱元璋说道:“你懂了吗?”

如果何夕刚刚来大明,或许看不懂朱元璋下得这一盘大棋,此刻在朱元璋的教导之下,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立即点头说道;“儿臣明白。”

朱元璋说道:“你明白就好。你肩上的担子很重。首先,辽东一年最少能够供应北京四百万石粮食。你这个数目你应该清楚。”

何夕暗暗叫苦,盖因而今整个辽东粮食产量也未必有四百万石。这不是翻几倍,而是最少十倍,因为供给北京四百万石粮食,那最少辽东要产出一两千万石粮食才行。因为人是要吃饭的。总不能让下面人饿着肚子将口粮交出来吧。

那是逼人造反。

但是何夕更明白,四百万石的重要性。

何夕说道:“这是漕运的数目。”

是的,漕运。

朱元璋已经在推演未来北京与南方争权的可能性了,想来想去,无论如何都觉得,漕运是一个要害所在。不管是海运,还是漕运。都是将北京的粮食安全寄托于南方。

将来在政争之中,就很被动。

什么?大臣们不会这么无底线?

天底下最脏的地方,一个是朝堂,一个青楼。决计不要高估未来斗争的残酷形式。

朱元璋自然要排雷。

所以,他对辽东如此支持。盖因他知道东北未来是大粮仓。有了这个大粮仓之后,北京对南方就更硬气了。

不过,这一件事情何夕还是有底气的。

原因有二,第一是,高丽。也就是朝鲜半岛南部也是有大量良田的。

就朝廷半岛本身来说,自然是山多田少。但是朝鲜半岛南部很多地方都是盛产大米的。虽然说过后世朝鲜半岛粮食不够吃,那是与人口数量有关系,而今整个东北,东北三省,外东北,朝鲜半岛。加起来也没有一千万人。

再加上一直在迁徙人口。朝鲜半岛的粮食一定会有剩余的。

这会给辽东一些帮助。

第二,就是提供四百万石粮食,未必全部要产于本地。

在明中晚期,江南依旧负担大量的粮税,但是他们都是从湖广采购粮食。何夕也可以做这一点。再加上海运的便捷,不仅仅可以从江南,从两广,还可以从安南,南洋总督府采购。

当然了。对外采购,仅仅是一个补充。如果何夕手中没有足够的粮食压盘的话,也是容易被人所制的。

在东北粮食产量不足的时候,未必不能做一些手段,但并不是长久之计。

朱元璋说道:“第二,就是北京的战略安全。蒙古必须被肢解。漠北必须被征服。这一点,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做。不过将来北征的时候,大概指望不了南边,你心中要有一个心理准备。”

朱元璋此言,不是没有原因的。

北方最大的劣势是什么?是战略安全。

如果蒙古在,北京距离战线只有两三百里。两三百里,如果在江南水乡,或许是一道跨越不过的天险。但是在北方,尤其是草原上,最多是一两天的路程。所以大明能防御的就那几个关卡。即便塞外有一些城池,敌人真想绕过的话。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