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734)
作者:名剑山庄
而曹国公府与魏国公府都是顶级勋贵,产业遍布南京。大规模重合。
徐家根本不用放什么暗桩。只要他们有心,就能够注意到一些东西。
李景隆其实也知道,他做一些事情,瞒得过锦衣卫,毕竟府中谁是锦衣卫,他大概是有数的。锦衣卫之中,也有他父亲埋下的暗子与结下的交情。
锦衣卫对他发难,除非是想将李家满门杀绝,否则他都会先知道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给曹国公府面子,毕竟即便出卖了这样的势力,皇帝也不可能轻易杀绝的。不杀绝,将来要报复他们,可是简简单单的。所以不遇见原则性问题,都能遮掩过去。
毕竟,真报上去了,反而是他们自己的麻烦。
这也是李景隆敢大胆收留姚广孝的原因。即便被皇帝发现也不碍事。最多是将人交出去。
徐增寿也是知道。说道:“无他,我是想见见姚先生。”
李景隆万万没有想到,徐增寿想做这个。他李景隆是一个滑头,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特别是在两位皇孙之争的时候,左右摇摆。否则他为什么不被朱允炆重用?
但是徐家不一样。
徐家一直表现出来的都是忠心耿耿。而今看见来徐家似乎也动摇了。
李景隆大为吃惊,身体微微前倾,说道:“这是你的意思,还是徐大兄的意思?”
徐家兄弟之间,没有那么和睦,这李景隆知道。如果是徐增寿自己的意思,他也不吃惊。不过如果是徐辉祖的意思,李景隆就要重新衡量南北之争的局势了。
徐家即便没有了徐达。徐达留下来的势力,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筹码。
第七十四章 徐家的选择
徐增寿说道:“是我哥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
徐达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夭折,一个是庶子没有什么分量。徐辉祖与徐增寿两个人的意见,就等于是徐家的一致决定。
徐达也没有想到,在他死前,一直表现出亲近南京朝廷的徐辉祖,在他死后,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徐达本心是维持徐家在这场纷争之中的地位,希望等尘埃落定之后,徐家已经是而今的门庭。但是徐辉祖不这么想。用长辈的眼光来看,徐辉祖是一个好孩子。
忠孝放在前面。
在为徐达守孝的时候,徐辉祖无数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做的事情。再加上朱允炆做的事情,的确不厚道。再加上方孝孺之死,徐辉祖觉得投向北京。
在他看来,父亲一直对朱允炆不满,一定是父亲知道什么。太祖当年并没有想要传位给朱允炆的意思,太祖选中的是朱雄英。只是木已成舟。为了天下安定着想,父亲也不好做什么。
这才隐忍下来了。
其实这个流言一直有。
毕竟,朱雄英是嫡子。朱元璋定下的是嫡长继承。
只是之前,朱允炆登基,有方孝孺在,方孝孺得到了天下士大夫的拥戴。是可以将这个流言给压下去的。方孝孺一死,丁显借方孝孺之死,用鲜血建立自己的权威。
即便丁显掌握了报纸体系的舆论权,但是传统士大夫的舆论依然还有市场的。
徐辉祖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孝子。徐达希望徐辉祖成为一个合格的勋贵家主。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特别是徐辉祖这个年纪的人了。他很难改变。他的改变,无非是从效忠南京,变成了效忠北京。
如果徐达在天有灵,或许也会很无语了。
只是儿大不由爹。活着都管不了,更不要说死了。其实徐辉祖转变最大的因素,是他对徐达之死的不满,对父亲的歉疚。
效忠北京,才能忠孝相合。既是效忠朱家,效忠朝廷,也是为徐达出气。昭显自己的孝顺。
李景隆对身边的人,说道:“去请姚先生。”
很快姚广孝就过来了。
姚广孝见了徐增寿,忽然一愣。他自然是认识徐增寿的。毕竟在南京混过这么多年。甚至何夕也算是勋贵圈子里的。有些来往也很正常。他首先看向李景隆,随即就镇定下来。
他觉得李景隆并没有出卖自己。就算是出卖自己。也是出卖给徐家,还有回转的余地。
他立即镇定下来。说道:“见过徐四爷。”
徐增寿立即回礼,说道:“见过姚先生,我代兄长问何兄好。”
姚广孝一听这话,立即明白了,徐家是来投诚的。姚广孝心中大震,自然是明白徐家的分量。说道:“徐四爷,我家大人在北京一切安好,魏国公驾鹤西去,他也很伤心。魏国公乃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也是他最尊重的长辈。没有办法登门致哀,也是他的不幸,还请徐四爷,与徐大公子,节哀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