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722)
作者:名剑山庄
想明白了这一点,他反而不愿意与丁显多说什么了。
任何学说,都要面对生死问题,儒学也是一样的。儒学对于生死很坦然的。对于方孝孺来说,生死之事,也不过物来顺应而已。说不怕死是假的。但是既然事情已经是定局了,也坦然接受。
不会因为贪生怕死,反而给自己人生留下污点。
丁显是什么人,他是知道的。如果是别人,他其实不介意留下一点什么,学问也好,人脉也好。反正人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但是对于丁显,还是算了吧。
丁显说道:“那对家里人可有什么交代?”
方孝孺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我给家人的交代,都在圣贤书中了。此刻也没有什么可说了。馈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该教给他们的之前已经教了,学不会的之后也只能自学了。”
丁显沉默了。这个时候,他也有一些自惭形秽了。
设身处地,如果他到了今日,决计不如方孝孺如此洒脱与坦然。
甚至最后关心的,居然不是家产,而是儿子的学问。
不过,这种自惭形秽不过一瞬间,就不存在了。
对于,丁显来说,这样的人看看也就行了。效仿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太傻了。
……
正如丁显所料,丁显将求仁得仁这一句话,通过隐秘渠道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摔了一个盘子。于是朝廷的流程推进了。
方孝孺被压上刑场。同时被压上刑场的还有方孝孺的两个儿子。自然没有诛杀十族。但是跟随方孝孺铁杆大臣,也有好几个一同赴死。一时间,朝廷为之一空。
至于没有上刑场,被流放下狱罢官的官员就更多了。
一时间,朝廷人人自危。
丁显正式代替方孝孺成为首辅。
这个消息传到了曹国公府,姚广孝听了之后,沉默良久,对李景隆说道:“从此之后,天下文脉在北,曹国公觉得这天下还会有其他变数吗?”
李景隆也沉默了。
朱允炆还是距离底层太远了,他不知道方孝孺的影响力。
方孝孺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从开国以来,三十多年的由宋濂到方孝孺一脉相传的士大夫势力。
不要说别的。单单说李景隆,他父亲李文忠也在宋濂门下受教。
说起来,他与方孝孺也是有些关系的。称呼方孝孺一句师叔,也是可以的。只是文武殊途,关系太紧密了,对谁都不好,而且他这位方师叔,为人方正。不会搞什么私下勾搭。
与方孝孺走得近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因为方孝孺决计不会徇私的。反而很有可能真认为李景隆是他师侄,反而严格要求了。
李景隆这么现实的人,岂能不对这位师叔敬而远之。
但是敬而远之归敬而远之。甚至李景隆有些讨厌方孝孺。但是人还是知道好坏的。方孝孺在道德上没有瑕疵。虽然下面有很多事情,但是那不是方孝孺的过错。
如此杀了方孝孺满门实在太过了。
李景隆心中都嘀咕,没有想到朱允炆这么狠。
更不要说,那么多士大夫。他们从小看宋濂与方孝孺的书,文章一步步到今天。宋濂与方孝孺对于他们,就好像鲁迅等大文豪对于当时的人一样。
一直以来对方孝孺推崇备至。甚至在很多人心中,何夕都是作为反面教材出现在与方孝孺的论战之中的。
这样的人说杀就杀了。
天下读书人该何去何从?这一点,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这就是历史上,姚广孝对朱棣说,方孝孺是读书种子,绝对不能杀的原因之一。更何况历史上的方孝孺决计没有而今的方孝孺影响力大。毕竟历史上的方孝孺,是在洪武二十八年才回京的。而今的方孝孺一直在京师秉政大臣。
如果说历史上的方孝孺的地位,是来源于宋濂,与自己的文章。而今宋濂与方孝孺的文章,更多是锦上添花,因为方孝孺在朝廷做事情,特别是重开科举,优待读书人的种种行为,就是已经是天下士林表率了。
他的死。
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决计不简单。
人们的心中总是有惯性的。比如虽然说,何夕在学术上很多方面都胜过了方孝孺。但是在很多读书人眼中,何夕是不如方孝孺的。但很多人其实是承认的。何夕即便不如方孝孺,也是一个大学问家,只是如方孝孺所评价的。何夕学问不纯,非圣学正道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何夕也是与方孝孺相提并论的大家。
而今方孝孺落得个如此下场。而且丁显要做的事情,不过是效仿何夕的一些改革,好为南京朝廷增加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