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713)
作者:名剑山庄
历史是延续的,事件不会孤立发生。童话里,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就可以结束了。但是现实之中,却是两人会有一地鸡毛,活成早死的国王,与恶毒的皇后。
而今也是一样,换他的想法是从四面八方而来,不是丁显一个的想法,是皇帝的想法,是军队的想法,是几个国公的想法,甚至朝廷内部一些文官也觉得应该变一变了。
这种汹涌而来的风潮。让方孝孺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即便弄下丁显,还有朱显,王显。
大势如此,一个人的力量是很薄弱的。
只是方孝孺很想不明白。
这些支持他的人,在几年前明明是坚决反对何夕变法的人。为什么仅仅几年过去了,这大势就不一样了。
这让方孝孺百思不得其解。
他根本想不明白,这世界上到底什么变了。忽然天下人的心思都变了。
其实,当初逼着朱标反对变法的时候,方孝孺是有所动摇的。他看出了何夕变法的好处,甚至有融何夕之法于己身的想法,将何夕的新法于儒学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学问。
但是最后,他还是走上反对何夕的道路上。
就是因为很多人,当时简直是源源不断的人来方孝孺面前说,新法如何如何之坏,特别是太祖皇帝对下面察察为明,简直是将他往死里逼,再这样下去,东南一定会出大乱子的云云。
各种方面的影响力。
方孝孺也与军中一些将领有过一些沟通,大部分军队将领其实不在乎何夕的新法,甚至嗤之以鼻。方孝孺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何夕即便上台变法,是绝对会失败。甚至会引起各方面的问题。
就好像北宋新旧两党党争。
方孝孺这才下定决心,坚决地与何夕站在那对立面上。
这才几年,变化也不大,很多人都是当年的人,但是话却不是当年的话了。
这让方孝孺内心感叹道:“人心易变。”
到了这个地步,方孝孺已经没有反抗的想法了。甚至有主动配合的意思,反正他也厌倦了这些。皇帝要罢了他。就罢吧,只要皇帝对他留几分体面,自己回家养老便是了。
虽然说方孝孺与何夕年纪相差不打,而今方孝孺才四十岁左右。按理说还有大把的年华,对于政治家甚至还没有到黄金年龄。
但是形势如此,该退就退吧。
方孝孺也知道这是最好的选择。但不知道怎么的。方孝孺总觉得心中不安,每天睡觉很浅,一旦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被自己忽略掉了。
或者说,这个感觉到底是代表了什么?
方孝孺这几日每天都在半夜时分,坐在书桌之前,也不看书,就盯着一灯如豆,火焰在上面跳跃旋转奔腾,就好像方孝孺的一生,无数风浪就这样过去了,就只剩下这一点点的灯光,依然缓缓的亮着。
第六十一章 杨溥
湖广石首。
杨家一大家子人围坐着,彼此之间不敢多言。
杨家之中一个长者说道:“我刚刚问过县衙里的差爷了,他们说了加征三成,说实话加征的话,我们家也是承担得起的,毕竟这两三年风水也行。家中也换了铁家伙,新开了几亩荒地,也没有上册。只是他给的税票不对。朝廷的税票上,可是一点没有加征,与之前一样。三成可是十几石粮食,这可不能白给。诸位说说,咱们杨家该怎么办啊?”
杨家不是大家族,虽然人多,但是在官府也没有说上话的人。十几石是分摊到所有人身上,也不算多。毕竟洪武年间制定的赋税,本来就不高。
但是对于小老百姓来说,一粒米都是钱。这才刚刚摆脱饿死的命运,怎么不将十几石粮食放在心上啊。
只是小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智慧。
他们知道,这十几石粮食,朝廷没有要,那肯定是有人要了,如果出头的话,那是要得罪人的。将来还不知道会有一个什么下场的。而如果不出头的话,这十几石粮食善财难舍。而且有第一次,有没有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大家都盼着别人出头,自己躲在后面。但是谁也不肯出头。
这个时候,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站了出来,说道:“诸位叔父,今日这个头我出了,不过,有一件事情,如果我杨溥出了什么事情。还请诸位叔父帮忙照顾家母。”
这些人见杨溥愿意出头,他们自然非常高兴。纷纷说道:“请贤侄放心。你家的事情就是我家的事情。”
杨溥纷纷道谢。
其实杨溥也有自己的计较,他父亲去得早,读书一直是靠着家族支持,说起来家族支持,很高大上。但实际上,是这个叔叔一斗米,那个叔叔一袋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