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664)
作者:名剑山庄
各方面平衡人选,该妥协的妥协,该坚持的坚持。
徐达需要一个清醒的思维的,而痛苦,极度的痛苦,会让徐达难以集中精神思考的。
就好像现在。
徐达品读着朱允炆的话,叹息一声,说道:“他是在问我是否有负于朝廷?”
徐达只觉得心寒。
诚然,徐达一百个看不上朱允炆,但是他到底还是念着老朱的情分。不出山也就罢了。一旦出山,自然是要将事情做好,也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徐达给朱允炆的所有建议,可没有一点点私心。他不看看,而今是什么样的烂摊子。
别人不知道,徐达很清楚地明白,南京看似还行,但是实际上,对于北京是全方位落后。很多事情,徐达并不清楚。但是不要忘记,朱元璋征伐天下的时候,徐达全程参与,他太明白,国战是该如何进行的,双方的胜负在什么地方?
第三十章 无言江水流
如果将这一场战争看成一场平叛战争是一个视角,将这一场战争看成两国之战,又是另外一个视角。
或许别人习惯前一个视角,而徐达却是适应后一个视角。
虽然南北之间,仅仅在河北打过几仗。看上去是南京小败,但是徐达却知道,这不对,甚至是大崩溃的前奏。就好像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胜负,好像是在鄱阳湖决定的,其实在陈友谅打下太平,没有攻下南京,就已经确定了。
无他,朱元璋是种田流,陈友谅是一波流。双方相持下去,是朱元璋更有潜力。朱元璋所到之地,都屯田积谷。而陈友谅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将湖北为之一空。所以积蓄都没有了。
也就是说,陈友谅在鄱阳湖不胜则亡。而朱元璋在鄱阳湖败了,固然很危险,但并不是没有后起之力的。最后可能的是在鄱阳湖相持下去。直到陈友谅支持不下去。
事实上也是如此,鄱阳湖之战,并不是一战,而是连续打了好多天,陈友谅所部坚持不住,陈友谅亲自突击,然后战死。
即便他不战死,也耗不过南京。
徐达觉得北京与南京的局面就好像当初一样,鄱阳湖之战,仅仅是给陈友谅钉上棺材板,在此之前,陈友谅的局面已经不好了。
在徐达看来,只要南京进行了军事改革,哪怕丢了黄河,战线推到了淮河一线,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解决在野战之中,不敌北军。相同规模下的军队打不过北军的问题,其他的所有的问题就是白扯。
这两个问题,又分别对应着两个不用的方向,面对野战之中不敌北军,这是组织调度的问题,因为参谋部的原因,北军在协调数个数十个作战单位的效率上优于南军,而且北军之中没有那么多派系,或者说这些派系在何夕手下不敢乱来。再加上参谋部督促,遇见命令不敢不执行。
派系问题,徐达也解决不了,只能压制。毕竟让朱元璋解决这个问题,也只能大开杀戒。没有其他的办法。
他只能建立起效仿北京建立参谋部。从而提高组织度,但是这已经很难了,因为没有那么多专业人才,还有其他问题。别的不用说了。单单说参谋的问题。
一个参谋会测绘画图,懂数学。战术条令。等等,这样的人,徐达麾下自然是有的。但是几千个。这样的人才,就是问题了。
同等数量南军不敌北军,是基层军官与武器装备还有士卒训练的问题。
这个问题,徐达决定建立军校培养人才,从底层选拔人才,等等一系列决策,来重建南京京营。但是这都是需要时间的。
在徐达看来,盛庸打得就很好,彰德卫辉这一带,打上几个月,就是冬天了。就能熬过一年的。争取这大半年的时间,京营训练就好一些。即便比不上北军十二军,但是最少有几支军队能与之匹敌。
那个时候,才是反击的时候。
毕竟,纵然徐达有无数奇谋妙计,也用不出来啊。傅友德之败,是傅友德比不上叶沈吗?不是。叶沈固然有名将之姿,但是他比傅友德还是嫩太多了。傅友德手中但凡有几支能打硬仗,不用打得过北军主力军,只要能维持相持局面,傅友德都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奈何手下一个都不中用。傅友德又能怎么办啊?
看上去,好像是某些人关键时候掉链子,是偶然,其实是必然。不做出改革,这样的事情,将来必然发生。甚至成为普遍现象。
徐辉祖看着徐达黯然神伤的样子,徐辉祖说道:“父亲,要不告病吧。反正父亲您的身体最近实在不行。”
徐达微微一笑,说道:“傻孩子,你以为这个时候想告病,就能告病的吗?姓朱的人都会欺负老实人,我算是被拿捏住了。我一告病,你立即就要去彰德,而且很有可能回不来,不仅仅你回不来,老二老三,也会有各种罪名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