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635)
作者:名剑山庄
只是朱允文觉得,该敲打一下还是有的。于是就有了这一番话。
丁显立即说道:“陛下,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朱允炆嘴角一抽,带着几分冷笑,说道:“何喜之有啊?”
丁显说道:“臣以为这一篇文章,代表着北贼君臣不合,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了。这分明是何夕想要篡位的先兆啊。贼人不战自乱,岂不是陛下的福气所致。天命所归啊。”
朱允炆听丁显这样说,心中微微沉思,发现的确有这个可能,顿时轻轻一笑,脸色好很多了。说道:“还是你会说话。”
丁显说道:“陛下,这哪里是臣会说话,这分明是臣实话实说而已。”
朱允炆笑道:“如此,何夕不反,朕斩你首级如何?”
“这——”丁显顿时一愣,畏畏缩缩的不敢说话。似乎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了。
朱允炆见状不由大笑。
丁显听了朱允炆的笑声,内心之中才算松了一口气。
以丁显的城府,怎么可能在朱允炆面前出丑。不过是伪装的而已,从而化解朱允炆的恶意。此刻听朱允炆这样笑,才觉得这一关总算是过去了。
等朱允炆不笑了。
丁显这才小声说道:“陛下,臣是这样想的,不管何夕到底是怎么想的?有事没事就传一些谣言,也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过以臣看来,一山难容二虎,何夕与逆贼,迟早要出事的。”
这一句话,是丁显的心理话,朱雄英与何夕之间的权力结构明显是有问题的。这问题一定会爆发,很多人都能看出来。但是这问题什么时候爆发却说不定了。
朱允炆也明白这个道理,心中暗道:“大兄啊大兄,你还是不行啊。”
从权力上来看,朱允炆好歹也是坐稳了位置,下面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皇位,代价是,朝廷财政还有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有所下降。但是北京那边,却是何夕霸占了大权。将来即便北京得了天下,朱雄英能不能在皇位上,还是两可之间的。
更不要说,这种激烈的矛盾,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有这样的隐患,他朱雄英又怎么能与他朱允炆争夺天下。
朱允炆说道:“好,这一件事情,就交给你了。你要你刚刚说的话,传得天下皆知,另外。”朱允炆微微一顿,说道:“专门派人去找何夕,宣读朕的圣旨,他只要肯投降,朕给他国公,世袭罔替。代代不绝。”
第十二章 风言风语
在南京的作用之下,何夕想要谋朝篡位的风声传遍了北京城。
但是何夕根本没有怎么注意。他注意的点在北京报纸上。
北京的报纸发展逊色于南京,但是这一两年增长很快。何夕估计已经能与南京方面的报纸平分秋色。再过两三年,会成为第一大报业中心。
原因无他,就在于识字率。
之前北京报纸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北京识字的人,远远少于南京。
南方的父母都会先送子女上学读书,即便没有什么成就,也识字。而北京的荒凉,百姓积蓄少,自然没有这个习惯。但是有强制推行教育的何夕。更有军中一直开战扫盲教育。
识字率的提升,也让报纸覆盖率与规模更大。
这样发展下去,当北京识字率超过了南京。北京的报业超过南京,也就指日可待了。
何夕不在乎这些谣言,但并不是没有处理。
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冷处理。用其他消息覆盖掉这个消息。
何夕而今也不用其他消息就能覆盖。盖因何夕对这一篇文章寄以厚望。
先有启蒙教育,后有民主革命的。
何夕因为做事的缘故,其实是相反的。很多事情实践做到了理论前面了。
何夕也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他一个人做的。需要更多人的支持,他喜欢他这一篇文章,成为一个启蒙运动的开端,让很多的人去理论,去商讨。才能让民意代替天意深入人心。
一旦这个成为社会共识。很多事情就不需要何夕自己去做了。
只是这个议题太过宏大了。一开始几乎没有人敢在报纸上发表意见。
何夕只能自己出手,用笔名发表意见,然后另一个笔名反驳,造成左右互搏的样子。很快就引入了很多人卷了进去。这种争辩的气氛也就起来了。
具体的议题,有这样几个。
第一,那就是天心与民心的关系。民心即天心吗?
第二,民意该以什么样的途径体现出来。
第三,议会制度与学校制度之间传承与利弊。
等等。
一时间,无数读书人在报纸上发问。甚至街头巷尾也都有了议论之声。与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