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632)

作者:名剑山庄


黄观言下之意,那就是何夕有当皇帝的雄心壮志,还有胜利翻盘的可能,而今,何夕没有这个想法,将来朱雄英对他下手的时候,岂不是何夕死定了?

苏伯衡没有回答,而是叹息一声,说道:“或许吧,不过这不重要。”

“天下是一人之天下吗?不,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之事天下人来管。这个道理再浅显不过了,甚至可以说,春秋战国的先贤就已经阐述的明明白白了。大家不知道吗?不,是知道的。无非是不能为,不敢为。更不知道该怎么做?”

“而今何夕让大家看到该怎么做?何夕或许会身败名裂,断子绝孙。但是后世之人,就会甘心如此吗?”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见过光明,他不在乎有多黑暗,但是如果有人看见了光明,那么他们是很难接受黑暗的。”

“我老了。估计何夕什么样的结局,我已经看不见了。但是我希望,你能秉持一个史家的良知,将你看见的东西一五一十的写下来,让后世子孙知道何夕做的事情。”

“不管成败。”

苏伯衡看着黄观说道:“你明白吗?”

黄观沉默了一会儿,向苏伯衡行礼说道:“弟子明白了。”

虽然何夕很多做法,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天下人并非没有眼睛,何夕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天下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答案当然是变好了。

中国人是最实际的,只要能用,只要好用,才不管这理论有多离经叛道的。

这也是何夕为什么被很多人推崇接受的原因。

何夕的改革自然是有问题的。但是其中有太多理想主义的闪光点。

第十章 民意论

何夕这么多年的努力,已经被肯定了。

即便何夕改革失败了,今后遇见问题了。何夕的改革方案与学术思路,也会被后世之君拿过来细细思量,就好像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王安石的很多手段,哪怕是北宋旧党一些改良,也被后世之君反复思量。

从而推行或者否定,只是不是以王安石的名义推广了。

不管何夕将来是什么样的结局,在苏伯衡看来,何夕的历史地位,已经不在王安石,董仲舒,等人之下了。何夕的所做所为,不管是褒贬,都需要细细思量,好好留存,以为来者鉴。

而且,天人感应已经被何夕打得千疮百孔,已经不可能重新拿出来用的。以民意代替天意,让皇帝承天意而治,变成承民意而治,这种改变也不可逆转了。

从此,对以往历史的叙述调度,对一些人的盖棺定论,都需要重新推翻重来。

虽然苏伯衡不知道,所谓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句话,但是他很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如果将这一部史书写的好了。今后对历史的评价体系,都是要从他这里来。

这是多大的成就。

足以让他与两司马,也就是司马迁,司马光,相提并论了。

这也是苏伯衡要先下定决心,重新来过的原因。

苏伯衡叹息一声,说道:“真羡慕你,要是能晚生上二十年就好了。”

可以用这二十年看看未来是怎么样的变化,是怎么样的波澜壮阔。

……

总体上来说,何夕的种种作为在北京的反应并不大,因为何夕几乎一统北京的士林。北京的读书人大多都是何夕的徒子徒孙,即便不是,也拜读过何夕的文章。

否则就很难出人头地。

不管是商界,还是政界。

何夕自然是没有心思去分辨打压这些人。但是这样的事情,根本不用何夕来做,毕竟何夕以及何夕身边的人自动形成一个小圈子了。不了解科学的人,不了解何夕新学的人。根本不可能融入圈子,自然也很难得到机会。

也就是所谓的学阀是也。

但是在南京可就不一样了。

最先得到这个消息的是,李景隆等人。

徐达的三儿子,徐增寿也在这一群人之中。

徐增寿也是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想办法与北边搞上关系。但问题是,南京城之中,大家都与北京方面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但是都是生意上的关系,几乎没有人愿意投奔北京。

毕竟,即便北京胜过一战,但是整个大明,特别是南京这里,都觉得南京是正统,之前不过是疏忽而已。

将来定然不会在发生了。

历史上,燕王打了好几年,也没有改变这个想法,而今也是一样的。

徐增寿虽然想与北京搞好关系,但是总不能太出格了。而李景隆,郭英,等这些人算是对北京关系最好的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与何夕本质上是一类人。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