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549)
作者:名剑山庄
“你也不看看,你们要做的事情。将何夕的徒子徒孙的引入军中,方首辅会答应吗?换这么多的将领。韩国公会答应吗?这不是为难朕吗?这朕完全是做不来的。”
“今日,你给朕一句实话。是不是朕做不了这样的事情,北边就不会打仗了。贼人就要南下了。”
朱允炆这一番话,说得有软有硬,又留有余地。
其实,他知道盛庸目的的时候,就已经恼怒之极了。很想解除傅友德的兵权,寻其他人代之。但是他思来想去,却找不到能代替傅友德的人。随即又细细研读傅友德的改革,与北军那边传来的情报。
他也相信,这种改革,一定对战斗力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的。否则的话,北京那边不会费这么大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北军做的事情,他们就要亦步亦趋的跟进吗?
就朱允炆来说,是不想的。
朱允炆觉得,应当是南京各方面都超过北军,才是正常情况的。而不是作为一个跟随着出现。
如此一来,朱允炆对于傅友德抄写北军的作业,天然的反感。
当然了,这种反感还不影响朱允炆的决断。
但是出于权力巩固的本能,朱允炆不允许北伐军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北伐几十万大军,成为傅友德的私兵。现在这些军队自然不是傅友德的私兵。但是问题是,随着傅友德一次一次改革。最后是什么样子?
朱允文觉得,自己不能跟着傅友德的节拍走。
傅友德说什么就做什么?将来傅友德平定北京之后,以新胜之军,举兵南下,难道他也束手就擒不成?
当然了。朱允炆担心群臣的意见。这也是实话。
从政治利益上来说,朱允炆看不出来,这些人有支持这个方案的可能。朱允炆更不想损害自己浅薄的政治威望,去推行一个人,让傅友德得利,大明其他政治势力都有损失的变革。
同样,朱允炆还不想与傅友德撕破脸。
也要为双方留下一些余地。
于是才有这一番话的出现。
朱允炆都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盛庸还能说什么?他总不能说,不如此,北军就不会打仗了。就不能打仗了。那才是真正的挟上。作为大明忠臣的盛庸,是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
盛庸说道:“臣万万不敢有此念。只是颍国公也是一片忠心,而今北军大举压境。气势汹汹,有百万之众,乃举国之兵。颍国公担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朱允炆说道:“那好。朕这就下令,调福建,浙江,靖江之兵共一十三万,湖广之兵七万。江北之兵,悉听颍国公节制。令颍国公没有后顾之忧。为朕破贼。”
朱允炆手中最精锐的二十多万京营大军。没有一点要北上的意思。
盛庸再也说不出其他的话了。
……
盛庸快马从南京到河北,一路上都没有下马。来到傅友德军营之中,下了马连走路都走不稳当了。将京师的一切都告诉傅友德之后,傅友德就安排盛庸下去休息了。
傅友德将身边的人都打发出去了。
良久才叹息一声。
傅友德很清楚,浙江福建十几万,湖广七万,加起来二十万。但是不管怎么调配,在两个月之内,是到不了前线的。两个月之后,大战早就打完了。
盛庸回京回来,一个月时间已经过去了。
北京方面在急速整合,大军在迅速训练。沧州,天津等地,联营百里。百万之众,虽然有虚数,但水分不会太多的。
北军的骑兵,已经南下了。双方骑兵以千骑为单位,互相厮杀。遮掩战场。甚至双方呼朋唤友,互相支援,已经有一场万人的骑兵会战了。胜负南分。
这也让傅友德感受到,南军比上北军的另外一点。那就是战马。
并不是说,南军没有战马。
南军的战马牧场都在西北。在甘肃在宁夏,在临洮,在青海。这里的战马,并不比漠南马辽东马差。但是,北军的牧场,就在北京不远,随时可以调配。实在消耗太大了。也可以与燕王做生意。
迅速购买。
可以说,单单从战马资源上,北军是远胜南军的。除此之外,还要看南军战马调配的路线。
傅友德这里缺马,要先向南京申请。南京批准之后,就令西北筹备马匹。西北的战马到了前线。这一路上,要比北京远太多了。
这就出现了一个为问题。同样的骑兵战马损失。北军这边补充速度要比南军这么快一倍。这并不仅仅是距离的问题,而是何夕对军队后勤更多以商业化进行,有商队采购马匹,就近卖给朝廷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