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529)
作者:名剑山庄
“想要挽回局面,最重要的是,避免两军合力。所以先进攻傅友德。”
何夕点点头,说道:“陛下圣明。”
其实何夕并不觉得朱雄英说得对。因为朱雄英显然对战场,并没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原因很简单。战争场地是有限的,就好像叶沈与傅友德在安陵堡北边一战,其实傅友德的人数是多余叶沈的。但是双方人数似乎势均力敌。那是因为,战场就那么大。再多人摆不开了。
傅友德从后面指挥军队搞迂回,其实也是一样的。沿着运河两岸,固然是大平原。但是作为一个将领,他的指挥能力,这个时代军队通讯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决定了军队能摆开多大,即便地形上没有限制,军队战斗也不可能无限制地铺大饼。
傅友德很明白这一点,于是他没有要求后面的军队与他汇合,而是分散兵力,两路迂回,建立新的战场。
也就是说,傅友德手中的兵力之所以不增加,是因为增加更多,只会增加后勤负担,对于战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了。甚至还有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杨广攻高丽是一场灾难。
并不是说高丽人有多难打。而是隋军自己的后勤压力压死了自己。
当时的辽东到处都是沼泽,根本不能承受这么大后勤压力。唐太宗攻高丽的时候,几万人的后勤都很吃力。更不要说,隋朝几十万人了。
也就是说,傅友德与耿炳文两军汇合,本身就符合兵法。傅友德决计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的。
但是何夕给朱雄英说这个做什么?
一时间,他也给朱雄英说不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他当务之急是安抚朱雄英,让朱雄英重新建立胜利的信心,从而今进行下一步动作。而不是给朱雄英上兵法课。
朱雄英听何夕夸奖自己,果然有些高兴,说道:“那姑父准备,怎么对付傅友德,叶沈他到底行不行?换不换将?”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以臣之见,还是叶沈吧。叶沈虽然败给了傅友德。但是能在傅友德面前全身而退,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做到的。”
第一百四十四章 御驾亲征
“朕信不过叶沈。”朱雄英说道。
何夕说道:“那臣奉陛下御驾亲征如何?”
朱雄英反而迟疑了。说道:“御驾亲征?”
何夕说道:“正是。”
何夕从下车开始,就思考而今局面该怎么办?但是思来想去。何夕依然觉得,只有御驾亲征了。
倒不是何夕觉得朱雄英有什么指挥能力。而是这一次大战,要举全国之力,是决战,胜了,挽回局面,如果再败了。不要说天津了。北京都在南军威胁之下,恐怕朱雄英想退到关外都不可能了。
御驾亲征,并不是需要朱雄英有什么指挥能力,毕竟何夕自己也要去。
而是要整合国力。
如果何夕南下,朱雄英不去,北京很多军队,何夕是调度不了的。而且到了前线,在指挥军队上,也有一些问题。毕竟而今北京的政治基础是何夕与朱雄英联合。
在军队之中也是如此。
何夕不愿意破坏这样的基础。引起双方隔阂。但是在战场之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派系斗争,但是在事后未尝不会这样解释。
而在面对傅友德这样的名将,何夕有信心之余,也是很有压力的。
何夕才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天才。他想要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辽东军,京营,河北军,漠南骑兵,大同骑兵,甚至河北民壮。可以动用的兵力全部动用了。
可以动用的人力物力全部调动。
如果一战打不赢傅友德,就多打几战。打不过他,耗死傅友德。
这样就需要,整个北京进入军事体系。不允许有两个中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朱雄英御驾亲征,御驾所在,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军事中心,可以更好地沟通,更快地决策。
朱雄英不明白这一点,他说道:“姑父,朕不通兵事。御驾亲征——”
何夕说道:“陛下,宋真宗何尝通兵事?而今天下人心惶惶,想要挽回局面,必须击破傅友德。而傅友德何人也?不用举国之兵,何谈能胜。天下存亡,在此一战,臣自然会在前线,但是陛下甘心在后方等消息吗?”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说道:“朕明白了。不日就御驾亲征。”
朱雄英自然不甘心在后方等消息了。只是他之前还有一些侥幸心理。觉得北京还有一些本钱的。毕竟何夕刚刚讲高丽与日本打服了。还从高丽与日本征召了很多士卒。
不愿意想,也不想承认。下一战就是北京生死存亡之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