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478)

作者:名剑山庄


何夕说道:“这——”

何夕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做媒,他还真没有做过。

朱雄英说道:“姑父,朕在北京,也没有其他长辈了。也就姑父您一个长辈,这一件事情,您不给我操心,谁给我操心啊。”

何夕轻轻一叹,他并不是不知道朱雄英这些手段,很多是在麻痹自己的。但是何夕并不愿意破坏自己定下的规则。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与朱雄英精诚合作。

也不好翻脸。

再加上,何夕偶尔想起小时候朱雄英在自己家中玩耍的样子,内心之中,不知道怎么得就柔弱起来。说道:“既然如此,就交给臣吧。”

何夕答应下来之后。为朱雄英奔波自然不用提了。

三请三辞也很是顺利。

最后朝廷定在次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南京的建文元年。

同时很多事情都变得忙碌起来。何夕要在登基大典之前,对大明建制进行最后的梳理,争取在登基大典上,文武百官看上去整整齐齐的。到时候,起兵也来,何夕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就做得差不多了。

那就是建制。

地方上或许还有一些混乱。但是大明中枢,已经被何夕以现代管理原则,重新梳理起来了。

最内阁下设。吏部,财政部,仓部,银行,税务部,礼部,学部,交通部,水利部,兵部,太医院,商业部,工业部。枢密院只是改了一个名字,将很多军工厂矿塞进去而已。并没有进行多大的改进。毕竟,这是何夕与朱雄英矛盾的关键。

何夕不敢轻举妄动,要与下面的军事改革一并完成。毕竟而今真正的指挥权在内阁,不在枢密院。

至于都察院,而今更是个空架子,下面设刑部,大理寺,以及十五道御史。刑部负责抓捕与判案,对下面各级按察司与对接,直接管到县里的司法。而大理寺负责复核,而御史负责监察,其实也就是大明朝原来的职能部门合并到都察院下面而已。

第一百一十二章 登基

对于这些部门,何夕都没有下重手。毕竟,事情一步步的来,何夕能理顺内阁,将来在顺势将这些权力机构推进改革,毕竟北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里说的主要是人力资源。

何夕扩充的部门,有十几个之多,每一个部分,少的有数百人,多的有上千人。工作量与大明之前的部分完全不可能同日而语。

大量的文件与数据要处理。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维持住而今北京与辽东经济发展的趋势。

毕竟何夕的很多判断,都是建立在大量资料汇总之上的。

没有这么多人做的基础工作,何夕再精妙的政策也执行不下去。如此一来,何夕培养出来的数千学生,根本不够用。

只能一样一样的来。

就这样,洪武二十八年终于走完了。迎来南京建文元年。北京隆武元年。

隆武这个年号是朱雄英自己选的。

朱雄英选这个的原因,是一来让自己记住大明原来的路线是走不通的。南明隆武帝也是南京诸位皇帝之中,最有能力的一个人了。但是他的下场,更是令人惋惜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与南京做对比。南京要文,朱雄英就要武,而且这个武,既有兴武事一统天下的决心,同时也有对朱元璋的政策的追随。

也是宣告自己的正统的一种模式。

何夕对此不置可否。

朱雄英更是大婚与登基一并进行。毕竟皇嗣也是稳定人心的重要因素,朱雄英之前不成亲,大抵是因为接受了现代医学说法,成年人太早生孩子不好。而大明又是嫡长子继承。最后推一推。

但是而今却是没有办法了。

登基仪式盛大之极,中间还有阅兵式。

数万骑兵在长安大街上列队而过,倒也显得威武雄壮。但是何夕对此并不是太在意的。毕竟仪式仅仅是仪式,对下面人或许重要,有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对于何夕来说,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只是有一件事情,让何夕挂念在心,不是别的。

何夕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朱雄英的登基大典,居然有人来朝贺,不是一个人。有日本湘王,漠北燕王,南洋总督府陆家,还有在逃亡之中的靖江王余孽。

虽然登基大典的时候,何夕仅仅进行了礼仪性的接待,但是这一件事情,让何夕意识到,他或许有一件是忽略了。上兵伐交,外交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战略手段。

虽然说,海外藩王对中原局势影响力很小。但并不是没有的。

只是看如何去利用了。

登基大典结束之后。何夕立即去见解缙。

解缙作为大学士负责管理礼部,礼部的责任之一,就是管理藩王。因为藩王在宗法制度之中。将来或许会有外交部,如果将来整个天下都是大明的藩王的话,那么礼部估计是不会改为外交部的。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