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376)
作者:名剑山庄
而何夕也不觉得,在历史改变如此之大的时候,将所谓正确的历史传下去,有什么意义。曾经的历史即便存在,也存在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之中了。
朱雄英自然不会告诉解缙。
不过仅仅是何夕对未来的安排,就足够解缙消化很长时间了。
解缙说道:“何大人国士无双,有何大人辅佐,殿下定然能重定殿下,以慰先帝在天之灵。”
解缙是最聪明的人了。这一段时间,解缙在北京转了几圈,就已经面对现实了。那就是何夕这个人物是不可能绕过的。朱雄英要登上帝位,就不能不用何夕,而且是大用何夕。
以北京而今的局面,君臣不和,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解缙一边在给朱雄英心中种下何夕权势的阴影,一边安抚朱雄英的情绪,并没有诋毁何夕的想法,甚至有劝和的意图。
朱雄英说道:“姑父的才华我很早就知道了,否则皇爷爷也不会如此看重他。只是——”
朱雄英内心之中也很矛盾。
他不是不知道何夕的才华。知道何夕来历之后,他更明白何夕的才华是多么难能可贵,是整个大明天下都培养不出来的那种。只是作为一个皇帝。有些事情是无法忍受的。
不仅仅资本会异化人。权力也会。
一个成功的皇帝,必然是孤家寡人,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不惜任何代价。正如一个资本家,为了赚钱必然趋近于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理性人,任何问题,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人情味是什么?可以估值几毛钱?
不这样做是不行的。不知道捍卫自己权力的皇帝,必然死无葬身之地,或者说失去权力,让朝廷体制出了问题,运转不灵。
而一个不愿意同化为资本的资本家,必然被资本抛弃。
作为一个皇帝的朱雄英,本能地对何夕警惕,具有攻击欲望。但是朱雄英曾经与何夕的关系很不错的。即便而今,朱雄英与安庆公主,还有安庆公主的两个孩子关系也很好的。
这就是朱雄英内心之中矛盾所在。
不过,大局为重。朱雄英还能将这个矛盾推后。
朱雄英说道:“朕知道,要平定天下,非姑父不可。只是有些事情,不能不有所准备,内阁权力太大。我必须有一些安排。解卿可愿意为朕分忧?”
解缙心中大喜。
不管是分管什么,都是内阁大学士啊。在南京内阁大学士就已经是丞相了。而在北京,经过何夕改革后的内阁大学士更是强势无比。
因为在南京的时候,内阁大学士与秘书监,还有六部之间,还有权力制衡。六部尚书之前,是百官之首,待遇非凡,能绕过内阁直接见皇帝。
这种情况下,内阁大学士与六部尚书之间,并不是上下级关系。
但是北京不一样了。
何夕居然将六部分拆了。
何夕对六部的改革,在何夕看来,更类似于戊戌变法的时候,对六部改革,建立起对应具体事务的各部分,而不是拘泥于周礼之中的六部。而解缙看来却不一样了。
因为如果仅仅以为朝廷有六部,朝廷事务就在六部就大错特错了。六部之外有九卿,甚至还有所谓大九卿,小九卿,其实朝廷有很多部门的,六部最重要而已,即便在最重要的六部之下,还有很多二级部门,负责具体事务,比如工部都水司,就可以理解为后世的水利部。专门负责水利工程。
所以,在解缙看来,何夕的改革,就是将六部九卿一下子裁撤了,将六部尚书与内阁大学士合并,将六部下面的二级部门,与九卿等衙门合并,形成直接归内阁负责的部门。
虽然这样做是理清了上下,但是在解缙看来,最大好处,却是对儒臣的否定了。
儒家以礼治国。
礼在大明朝廷之中如何体现?不仅仅在皇帝的行为上,也在朝廷官制之中,为什么一直分六部,是朝廷大事仅仅是六个部门就能解决吗?不是,儒经之中有记载。对照那些来的。
而何夕这一下,完全是办事为根基。将其他种种都去掉,本身就是兴新学,也就是何夕之学,否定儒学。
如此一来,北京的大学士要比南京大学士强势太多了。甚至未来的大学士,要比唐宋的丞相都要强势。解缙对此也是非常高兴的,毕竟解缙没有造反的心思,几辈子也不可能接触到朱雄英的这个位置。但是解缙却有心当一当内阁首辅。
这一点,解缙还是很有信心的。
何夕不可能一直在内阁首辅之位上,而且他解某人还很年轻。
解缙说道:“臣自然愿意为殿下分忧。只是臣资历太轻了。恐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