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170)

作者:名剑山庄


何夕很多措施,被翻来覆去的研究。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很多事情都是明牌了。

何夕很多作为,让人惊恐无比。

比如,朝廷绕过地方士绅征召民力。这代表着什么?这代表很多家族在乡下的特权受到了威胁。毕竟朱元璋之前赞同皇权不下乡,大明对地方的统治仅仅在县城,或者县城之中比较大的镇子,会有同知,或者巡检驻守。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人管了。

而今却不一样了、变成他们不认识了。

如果说乡下土财主仅仅是担心自己的利益,而很多儒生乃至官僚,却担心自己的地位了。

别的不说,整个北京营造之中的核心位置,银行司,很多大臣都看不明白,也看不懂。随着北京城工程越来越大,卷进去的人越来越多,规划司的体制越来越健全,何夕心中的市区制度,与传统官服府县体制,区别也就越大了。

要被淘汰的人,总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

越是如此,各方面暗潮也就越多,甚至即便是朱元璋的威名也有一些镇压不住了。

当然了,有一些人是真的对大明的未来有所担忧,比如眼前这封奏疏,区区一个典史,芝麻绿豆一样的小官。参与进这一件事情,很有可能身首异处。

但是毅然上书,或许有政治投机的想法,但其中也必然有为民请民的信念。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毕竟人都是很复杂的。

太子的态度,越来越被人知晓。甚至反对变法的人越多,太子在民间官场的支持者也就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太子觉得朱元璋让燕王带来这一封奏疏,就是警告他的。

这也是太子无奈的地方。

太子固然反对何夕的很多做法,但是说太子反对新法,是不对的。太子是反对过于激烈的推进新法,而不是反对新法本身,毕竟太子已经看见了历史的洪流,也不可能走回头路。

只是,太子与朱元璋何夕最大的区别,是走这一条路的速度,与目的不同。

燕王不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但是燕王却明白,朱元璋为什么怀疑太子在其中使劲了,无他,上书的是一个典史,如果太子有意,有一千个一万个办法,不会让这奏疏出现在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一直为太子留有余地。秘书监之中,太子的势力一直保留着,虽然而今朱雄英在其中跑腿。但是秘书监大多人还是太子的人。

不是太子支持,可能吗?

只是太子或许忽略了一件事情,他的手下,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工具,特别是能力越强的人,越是如此,这样的人不可能为别人的提线木偶,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

比如方孝孺。

燕王说道:“兄长,与父皇有什么话,不能说吗?既然父皇有误会,你去见父皇说清楚就行了。”

太子微微摇头,忽然问道:“你对这封奏疏怎么看?”

其实依然是在问燕王对于新法的看法。

这也是太子一直想搞清楚的事情,也是试探,燕王到底有没有想要参加夺嫡这一件事情的判断依据。

燕王微微皱眉,知道这一件事情躲不过去了。他心中思忖片刻,说道:“父皇英明神武,他老人家做的事情,定然是有原因的。我生性愚钝有些事情看不明白,慢慢揣摩便是了。这新法,既然是父皇支持的,那定然是没有问题的。在小弟看来,最重要的反而不是父皇推行什么法度,而是下面这些人的奏疏?他们这是要做什么?离间天家父子,还是想造反啊?这一件事情,是万万不可轻忽的。必然让天下人明白,谁才是天下之主。”

第九十一章 太子的死局

不同人的关注的东西不一样。

如果说燕王一点也不懂新法与旧法,是假的。但是如果说燕王太懂新法与旧法,也是假的。

虽然何夕不住地宣传新思想,并在儒家之中另立一派,教授了不少弟子。但是这些弟子之中,真正理解新法,以及何夕诠释政治经济学,以及生产力理论,却是不多的。

原因很简单。

儒家那一套,是很多人见过的。并且参与实践的。已经存在的。而何夕提出的种种理论,是崭新的,从来没有过的。即便何夕怎么解释,怎么宣传,也很难让人理解支持一个没有见过的东西。

燕王也是这样的,燕王对新法与旧法的感觉,纯粹是从实用角度出发,不觉得新法一定好,旧法一定坏。不过是新法在很多地方,的确是很好用的。

但是燕王对眼前这一件事情的看法,却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那就是我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下面人听不听话。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