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137)

作者:名剑山庄


工匠之学在儒家体系之中,是根本难等大雅之堂的。而出现在大明最高学府,本身就是对儒臣的侮辱。

然后下面更让方孝孺不能接受的东西出现了。

就是所谓的文学院之中,有很多莫名奇妙的学科,比如小学。这个小学,就音韵句读文章写作等等方面的学说,用现在的话,应该汉语言学,也就是中文系了。

但问题是这里经学的内容特别少。几乎没有,而诗词歌赋的内容特别多。

让方孝孺不明就里。

然后文学院之中,有专门的经学一科,但是经学却是与小学,算学。等好几个学科并列的。也就是说,经学教育根本不是北京国子监的重点。这是最最不可原谅的。

而理学一脉,根本没有名字,甚至不能算一门单独的学科。

儒家之中教化百姓,本质上就是道德教育,所谓道德文章的根底就在经学。所谓理学也是发源于经学。但是在宋代已经是一门单独的学问。

如果学习比较详细的花,单独分列也是可以的。

但是在何夕这里,理学内容,仅仅是经学其中一门课而已。甚至何夕也往经学之中夹杂了很多私货。与理学打擂台。

方孝孺看到这里,已经出离的愤怒了。

让人读书不是为了教化人心,养出来的都是一些有才无德之辈。不能传承圣学的书院,那是书院吗?不,是异端。

方孝孺一股气血冲天而起,一瞬间就想冲出去,在朱元璋面前,慷慨陈词,拨乱反正,让何夕落得一个少正卯的下场。这才昭明天下之正。才能让教化天下人心。

只是方孝孺一想到了朱元璋,内心之中瞬息之间冷了。

因为他太清楚朱元璋的倾向性了。

有昏君才有奸臣。

何夕这个佞臣,之所以敢动摇天下正道,就是因为有这个昏君在上面庇护。

方孝孺自己或许没有察觉,他已经所谓“忠”给抛弃了。这一科,正式将朱元璋列于仇寇之中,而不是他的君主。反正儒家之中有足够的思想支持:“诛一独夫耳,未尝闻弑君。”

方孝孺此刻还没有弑君的想法,但是思想铺垫已经慢慢完成了。

拨乱反正。这个“乱”,恐怕不仅仅是何夕,也有朱元璋。只是这一件事情,该如何去做?方孝孺却拿不定主意,最后只有悠悠一叹。

第七十章 方孝孺选择朱允炆

方孝孺叹息的是太子。

方孝孺与太子朝夕相处,最理解太子想法的人,大概是方孝孺了。

其实,太子的想法也未必仅仅是太子的想法。太子也是要受到周边人影响的。这个人是谁?自然是以方孝孺为首了。

整体上来说,方孝孺身上的腐儒之气是最少的。

甚至方孝孺在很多时候,不介意从何夕学说之中吸收养分来壮大自己的学说,何夕当初提出很多东西,比如科学方法论,比如算学的重要性,方孝孺这一段时间,也分拆融化,提炼吸收进自己的学说之中。

什么,这是抄袭。

读书人的事情,算抄袭吗?

真要说起来,当年诸子百家有多少东西融入儒家之中了。根本说不清楚的事情。

而凡是能成为大儒的,一般都是儒学之上有所创见的。单独的地位高,或许在当时是德高望重。但是几百年后去评价,决计不会有姓名。就好像苏伯衡在这个时代也名声响亮,但是几百年之后,谁知道他。

而方孝孺知道这一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固然是因为方孝孺的死,但更是因为方孝孺的学术地位,后世很多学者,对宋濂学问都有些看不上,但明初却不能忽略方孝孺。

这也是方孝孺,一直能容忍何夕的原因,因为方孝孺心胸比寻常人开阔,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何夕的这些学问。但是而今,方孝孺也破防了。

只能六百年,改变的东西太多了。

现代思想与古代思想,相差太大了。很多矛盾都是不可调和了。即便方孝孺是一个很愿意学习,学习能力很强,内心宽广的大儒,而今也到了忍耐的极限了。从这个交代来看,太子也不是固执。

太子知道很多士大夫忍耐极限。

不是他不知道可以更好,而是太子知道,只能到这里,再往下面走问题就大了去了。

不是他能处理好的了。

方孝孺与太子是有默契的。

方孝孺本来也寄希望于太子登基之后,能够拨乱反正。只是方孝孺也知道,太子最近身体一直不好,已经渐渐脱离朝政了。细细想来,方孝孺上一次见太子已经是一个月之前的事情了。

想起当时太子的神色,方孝孺内心之中,就一阵哀伤。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