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100)

作者:名剑山庄


这才朱元璋最欣赏的,朱雄英有这个心思。将来即便力有不及,但也决计不会是一个暴君。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做事的事情,从来不为百姓着想的人,才是祸害。

没错,朱元璋心中想的就是崇祯。崇祯在儒家士大夫口中,简直是道德完人了,但是就是他将天下逼得造反的地步。这里固然有很多不得已之处。

但是崇祯决计没有平民百姓的视角,根本不知道所谓之三饷,对他们来说,代表着什么事情。

朱元璋接着问道:“说说,你对义门郑家的想法?”

朱雄英说道:“我只想一件事情,那就是晋国六卿,化家为国。”

朱元璋看着朱英雄,说到:“坐吧。”

朱元璋心中暗道:“如果老大有他儿子几分果决就好了。”

其实。朱元璋对士大夫的态度,可以从义门郑家看出来。义门郑家数千口人聚集,有族长理事,没有私财,所有人一同耕作。粮食村里分配。

这是儒家的理想状态,很多士大夫追求极致。

甚至有一些原始乌托邦性质了。

甚至朱元璋一度也很推崇。因为朱元璋对官吏有深刻的不信任。正是这种不信任感,他其实支持百姓自治的。所谓朝廷官员不得私自出城都规定。

而百姓的自治体系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宗族。

但是何夕来之后,给朱元璋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土豪劣绅。而新法之中,给予个人的权力,其实就是瓦解宗族权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士大夫们不满意的原因。

问道这里,朱元璋就没有多问了。毕竟作为何夕的弟子,朱雄英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了。

朱元璋说道:“这里有一封何夕的奏疏,你看看,给我意见。”

朱雄英说到:“孙儿明白。”随即双手接过奏疏,先匆匆的看了一遍,随即闭上眼睛,沉思了一会儿,又拿起来,再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放在桌子上。

朱元璋说道:“如何?”

朱雄英说道:“孙儿看来,何师的想法很多。想将各地的工厂给管理起来。成为朝廷的支柱。”

朱元璋说到:“比少府怎么样?”

朱雄英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何师所想建立的北京营造司,虽然是临时机构,但是将来恐怕要常设的。而少府到底是内廷下辖,儿臣以为,工厂之利,不应该仅仅归于内府之中。”

内府就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外廷就是大明官府下辖的机构。

将所有工厂都纳入内廷之中,看似让大明皇室独享工厂与先进技术带来的利润。但是吃独食的下场从来不是太好的。

朱元璋心中暗暗摇头,心道:“我孙子,都比老大有底气。”

这两种状态,其实也是两个长成的时间不同,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打下南京,甚至一度处于危机之中,这些事情朱标其实都有印象的。

所以,在朱标的心中,大明其实并不是固若金汤的。这里面有很多问题的。朱标是有危机感的。而朱雄英却不一样,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是皇帝的,一出生就是皇孙,在他心目之中,大明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并不觉得下面有人敢造反作乱。

就好像一则故事,范蠡的儿子在楚国犯事了,范蠡派自己的幼子去。而夫人不高兴了,觉得这一件事要让长子来办。

于是范蠡只能让长子去了,不久后传来消息,楚国大赦,范蠡的儿子却被杀了。原来范蠡的长子去找楚国的大臣,奉上金银,让大臣开口求情,这大臣想了办法,推动楚国大赦。但是范蠡的长子觉得,这是碰巧。于是就去找这个大臣将金银要过来了。

第四十七章 何夕的奏疏

这大臣大怒,于是就给楚王说,说范蠡的儿子在楚国犯事,有人造谣说这一次大赦,是为了让范蠡的儿子逃脱,臣以为当斩杀范蠡的儿子,以昭示天下,绝无此事。

楚王就同意了。

范蠡评价自己的儿子,长子跟随自己起家,起早贪黑,知道钱难赚,他心疼钱。而小儿子出生的时候,范家已经起来了小儿子整天花天酒地,根本不在乎钱。

所以,派长子去楚国的时候,他就当自己儿子已经是死人了。

这也能说明,朱标与朱雄英的不同。不能说朱雄英比朱标强,朱雄英而今的勇气,近乎于无知的勇气。而朱标却是想太多了。

朱元璋说道:“将这封奏疏公布天下。让天下人议论一下。”

朱雄英说道:“是。”

而何夕这封奏疏之中,写的什么啊?

是关于北京三司的构想。

而今的北京城,还没有修建成,仅仅开始选址了。未来北京派什么样的衙门,这个还没有说的。是派一个北京留守衙门,还是安置北京六部等等。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